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军营观察|火箭军某旅:“精神剑锋”常磨常新

央广国内 2024-06-03 11:40:02

深化教育实践活动调研行⑥

“看到这块牌匾,就想起老班长”

■黎 平 张 航

“对呀,牌匾就挂在我们测试工位旁的墙壁上。”每当向兄弟连队战友提起“忠心・战位”牌匾,火箭军某旅某连的下士文嘉乐,总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

这块牌匾,是他们的老班长、“八一勋章”获得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退休后,全班战友一起动手制作的。

对该旅官兵来说,王忠心是一个传奇。文嘉乐下连后,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忠心的故事――“从军34年,没有下错一个口令、做错一个动作、报错一个现象,这就是王忠心。”

牌匾做好后,几名干部、骨干一商量,将它挂在测试工位旁的墙壁上。

“看到这块牌匾,就想起老班长。牌匾挂在那里,时刻激励着我们,要坚持工作的高标准。”文嘉乐说,“这也让我认识到要不断进取和完善自己。”

一次,连队接到导弹测试任务,老号手都在千里之外执行其他任务,担子一下子压在文嘉乐等几个年轻号手身上。

测试项目多,标准要求高,文嘉乐和战友认真梳理任务清单,逐个项目过。半个月下来,他手上磨出了一层茧,任务也顺利完成。他们这个班组,也成为该旅组建以来独立完成测试任务的最年轻班组。

任务完成后,文嘉乐又一次仔细擦拭着牌匾,他说:“这是礼敬,也是报告。”

心里装着这块牌匾,更多班组和战友也开始结合训练和工作提升自己。王忠心以前所在的班,更是先后圆满完成作战值班、阵地调试、装备接收等一系列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

该旅领导介绍,在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活动中,更多的营连也在运用官兵身边事、宣扬好典型,让官兵在典型引领中汲取精神营养,汇聚奋斗力量,激发战斗豪情……

“精神剑锋”常磨常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高明俊

军营观察|火箭军某旅:“精神剑锋”常磨常新

火箭军某旅官兵进行战斗发射防卫训练。李发坤摄

“气随意行,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则剑出。”在火箭军某旅,谈到开展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该旅一名领导说出了这句话。随着他的解释,该旅紧盯教育创新成效,在破立之间培育战斗精神的做法逐渐呈现。

“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

对该旅某营一级军士长唐兴春来说,那段“就差临门一脚却被换下场”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该旅列装新装备后的首次发射任务。如能成为首个发射单元,将开创该营组建以来用新装备发射实弹的历史。对唐兴春个人来说,也会在军旅生涯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兴春和战友铆足劲训练,在全旅多轮考核中均排名第一。

当重要时刻到来时,该旅着眼全方位锻炼部队能力的需要,决定采取抽签方式选定发射单元。抽签的结果,是唐兴春所在的营与首次发射无缘。

知道抽签结果后,不少官兵沉默了。就餐时,没几个人动筷子,大家被失落的情绪紧紧笼罩着。

面对此情此景,该营迅速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叫响“向任务分队学习、实战训练中建功”的口号,发动官兵利用身处演训场的机会,积极配合这次任务的完成。

“冲锋无需作动员,后撤还得做工作。”这种情况,引起该旅政治工作部领导的关注。

很快,一系列教育活动在该旅展开。他们打造“随战学习课堂”,结合演训实践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夯实理论根基;构建视听教育云平台,针对青年官兵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利用电子屏、野战影音系统滚动播放音视频产品,引导官兵牢记初心使命;用好理论服务轻骑队,利用演训间隙组织战争观、生死观、苦累观、荣誉观授课辅导,打牢官兵随时能战思想根基;此外,该旅还请来杜富国等先进典型,激励官兵把握时代机遇、珍惜青春韶华、立志建功军营。

随着教育的推进,官兵心头更加亮堂。大家纷纷表示:“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

大学生士兵朱宇鹏老家在平原地区,下连后来到一个大山沟。刚开始,他还觉得那些在这里坚守了十几年、整日与导弹相守的老兵“不可思议”。两年过后,他在退伍与继续服役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他的理由是:“我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兵。”

胜负首先取决于决胜的意志、胜战的本领

初夏时节,一场导弹攻防训练展开。随着警报响起,二级上士苗增勇迅速奔向战位,和战友们沉着应对各种“特情”。

苗增勇从小就喜欢看军事题材的影视剧。长大后,他报名应征。听说要去火箭军部队,他兴奋得睡不着觉。到了部队,他才发现“当好兵”并不容易。

新训几个月下来,苗增勇瘦了不少。好不容易过了新训关,学专业时,他发现更累。各种复杂的机械、电子、液压等专业知识,让高中学历的他“有时像听天书”。

“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火箭军战士吗?”苗增勇开始怀疑自己。

彼时,旅里组织开展关于“钢”与“气”的讨论活动。旅机关调研发现,面对性能先进的新装备,一些年轻战士走入了“思想误区”,认为凭借手中装备就可“秒杀”对手,吃苦意识、战斗意志不太重要。

“那场讨论,让我明白了胜负首先取决于决胜的意志、胜战的本领。这让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短板,目标更加清晰,自己要迎头赶上。”苗增勇告诉记者,“让人感到振奋的是,这种教育活动一直在结合实际不断创新。”

该旅一名领导介绍说,结合演训实践,他们探索出了典型场景下战斗精神培育“十法”,把使命任务催征、军情动态警醒、出征仪式激励、典型事迹感召、心理训练释压、强能示范带动等方法融入练兵备战实践,以便更好地达到以“气”驭“剑”的目的。

“对战斗精神的培育,让各个阶段的官兵都在受益。”苗增勇说。

近几年,很多官兵走上新岗位,有的专业甚至需要他们从头再来。“能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完成这种转变?”“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一时间,官兵脑海里的这些问号随之浮现。

在调研基础上,该旅遴选了一批先进典型,让他们走上讲台。

延期服役的一级军士长宋庆林率先结合所经历的几次装备换型,讲述自己挑战自我、实现快速转身的故事。官兵由此认识到,虽然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提高,对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但只要勇于面对、以变应变,就能实现快速跨越。

“教育实践活动要想有效,就必须始终着眼应对对象之变、时代之变。”该旅政治工作部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年初以来,我们紧贴任务实践,组织官兵深入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已取得一定成效。”

勇敢的心、智慧的脑和严谨的行,都事关任务成败

“改不了,真的改不了。”入伍前,这句话几乎挂在曾章嘴边。生性大大咧咧的他,因为粗心以前不知挨过老师多少批评。每当被批评、被抱怨时,他就会说出这句话。

入伍后的第一次探家,母亲发现了曾章的变化。她欣喜地告诉邻居:“儿子变得细心、耐心了!”

下士曾章很清楚自己的转变过程。刚下连时,他以为凭自己是“乐天派”,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但很快,他发现,战友们大都很严肃,工作生活一板一眼。

时间稍长,他发现了原因所在――大家所从事的专业,事关导弹发射成败,涉及近万个测试数据,稍有失误就会酿成大错,由不得大家不严肃。

于是,他也决定严肃起来。但很快,一次装备维护保养让他的“努力”露了馅。面对测试任务,曾章发现,对集成在比饮料瓶盖大不了多少的插头上的几十根电缆芯进行测试并确保不出错,他无法达标。这时,他才意识到,与脸上的严肃相比,自己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细心和耐心。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曾章原以为这句话可以帮自己脱离“窘境”,班长的话很犀利:“所有人的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要在这里待下去,你必须在已有的习惯与特质间做出选择。”

什么是特质?不久,曾章从该旅组织的一次“与王忠心面对面”座谈交流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座谈时,一名00后列兵面对应邀回到单位的王忠心发问:“千百次操作不出错,你是怎么做到的?”王忠心不假思索地回答:“对发射号手来说,操作训练追求‘零偏差’‘零失误’,必须具备严谨细致的特质。勇敢的心、智慧的脑和严谨的行,都事关任务成败。”

“既然习惯是后天养成的,那特质就该是新习惯养成的方向。”明白了这一点,曾章开始改变自己,并渐渐有了成效。

“我们的装备大都科技密集、系统复杂,对协同配合要求高。”该旅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因此,引导官兵养成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成为旅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旅领导的良苦用心,三级军士长白立宾有着深刻体悟。

白立宾是大家公认的“神瞄手”。但是,那次夜暗条件下的专业比武,他使出浑身解数,仍与冠军失之交臂。

事后复盘,原因是他在调节旋钮时多转了一点。一个小小的误操作,导致夺冠失败,白立宾后悔得直拍大腿。

“每次的教训,如果剖析借鉴到位,就能成为官兵成长进步的助力。”按照这一思路,该旅举一反三展开教育,让官兵进一步认识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深化对“特质”两字的理解。

吃一堑长一智。白立宾开始对着蜡烛练眼力、闭着眼睛转旋钮找感觉。通过日复一日强化训练,一次次将瞄准精度定格,他连续多年夺得该专业比武的第一名。

“改掉粗枝大叶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改变,而是大多数官兵的经历。”白立宾说。

敢于亮剑是前提,善于亮剑是关键

夜已深,专业教室里的灯还亮着。桌旁,坐着面对资料思索的一级军士长李明亮。

李明亮是该旅响当当的技术骨干,为啥还如此拼?

“一方面,年轻官兵进步很快,稍不留神老兵就会被这些后浪拍在沙滩上;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多钻研一层才会多些打胜仗的把握……”

李明亮的这种能力恐慌感,源自他入伍之初的一次“滑铁卢”。正是那次,让他真切地辨明了“决心”与“把握”的不同。

那是一次发射演练,由于“天公不作美”,发射指挥长有些担心。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明亮把胸脯拍得砰砰响:“保证没问题!”结果,由于对复杂天候下瞄准技能掌握不精、特情处置经验不足,他瞄准超时,被导调组判定“发射失败”。

“有敢打的胆量值得肯定,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胜战本领,就可能贻误战机。”之后的复盘中,对连队干部的话,李明亮刻骨铭心。

这些年,李明亮不但自己牢记这段经历,还常向年轻官兵提起。旅里组织的教育中,他多次上台自亮“家丑”,警示大家精学深学导弹专业,专攻精炼操作技能。

“连续10多年获评一级操作号手,被火箭军表彰为工匠型军士。”李明亮所取得的成绩,让该旅组织教育时,也常将其成长经历作为“范本”,增强教育说服力。

“敢于亮剑是前提,善于亮剑是关键。”该旅领导告诉记者,随着教育的深入,官兵精武强能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胜仗本领也日渐提高。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主动请缨的年轻官兵越来越多。

前不久,一项演训任务被赋予该旅。指挥通信畅通是确保任务完成的关键一环。

“班长,让我上!”面对操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列兵包哲航向班长韩家彬请领任务,并获得批准。连日来,包哲航和战友们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任务。

包哲航的自信,源自韩家彬的悉心帮带。

作为该旅的专业技术骨干,三级军士长韩家彬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每次执行完任务,他都把心得体会悉数传授给全班每名战士。

老兵善带,新兵愿学。该旅政治工作部的领导告诉记者,“这种局面让人欣慰。更多的列兵开始在完成大项任务中崭露头角。”

锐视点

锻造能打胜仗的精神利刃

■吴 君

能打仗、打胜仗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要求,是军队使命职责之所在、军队存在的根本价值之所在。面对未来新的作战模式、不断变化的形势任务,新时代官兵如何才能做到能打胜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聚焦使命任务持续培育战斗精神,锻造能打胜仗的精神利刃。

锻造能打胜仗的精神利刃,坚定的信仰信念是根基。战争是血与火的较量。“物质是刀柄,精神才是锋利的刀刃。”部队能否打胜仗,除了与武器装备先进程度、人与武器结合程度等因素有关外,更取决于官兵的意志。官兵要在各种困难面前始终做到百折不挠,要在极限重压中始终意志如铁,根本的一点在于信仰信念坚定。坚持从思想入手,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和教育引导,把理想信念教育、我军性质宗旨教育、军魂教育抓扎实,这样,才能夯实根基,在任何时刻保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锻造能打胜仗的精神利刃,要紧密结合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网生代”官兵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多元。针对这些特点,各级有必要多方教育引导,让官兵辩证地看待大我与小我、大义与小利的关系,充分用好红色资源,使官兵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不断增强奉献意识、使命意识、胜战意识。同时,要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及时帮助他们澄清“装备决定胜败论”等错误观点与认识,引导大家认识到体系对抗环境下,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在极限条件下作战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更应锤炼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品质,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克敌制胜的本领。

锻造能打胜仗的精神利刃,还需将练胆提气向强心增智拓展。要打胜仗,血性与虎气对部队官兵来说必不可少。但是,客观来说,敢于亮剑和擅长用剑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需要用练就过硬本领来填充。信息化条件下练就过硬作战本领,不只是对操作程序的熟悉与掌握,更是在全面熟悉装备后对全面潜力的不断挖掘与战法创新。体现在教育层面,在引导官兵练胆提气的同时,还有必要突出官兵的强心增智,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胜战意识,在体系对抗中做到先敌一步、战之必胜。

本文刊于6月3日解放军报05版

时讯快报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