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总有一些作品能以独特的魅力触动人心,总有一些艺术家与特定的地域结下不解之缘。当下,“雄观江海,宝山意象 ――汪家芳水墨绘画作品展” 正在开展,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欣赏。汪家芳与宝山这片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近四十年的时光里,他在宝山留下了成长的足迹、奋斗的汗水,宝山的每一寸土地都融入了他的情感与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汪家芳的自述,走进他与宝山的故事,探寻画作背后的深情与力量。
物我实难忘 深情更铭记
不觉间,与上海宝山这座城区结下了近四十年的难忘情谊。回想人生第一次踏足宝山情景,再与现今眼前的所见所遇“合屏”,顿感天翻地覆的巨变,由衷生发了人间的感叹。
儿时的记忆,总让人回到无忧而快乐的时光。母亲是宝山人,家父是嘉定人,因家里孩子多,我又是排行为末。从我读小学始,父母每年到放寒暑时就把我送到老家:嘉定、宝山两地。记得我当时就盼着放假,到农村可以自由玩耍,至今当回忆起成长的快乐时,还提笔画上几笔……
当时家住江宁路,到宝山中原路要整整大半天,75路公交乘到长海医院站下,沿着中原路途步行走几公里。那时的中原路一片田原风光,老宅座落在2号桥金家宅,不大的院宅砖瓦平房,房前一块小小的自留地,前面就是一条小河,过了石板板就是大队的养猪、养牛的棚,几十头猪、牛发出叫真是声美妙至极。那时约上小伙伴手拿自制的工具在田垠上、在树上捕捉麻崔、蝉等,有时会跑到月浦、丁家桥,更远的到吴淞码头,那时长辈们就到处寻找我们,按握业骄汀白ァ蔽颐腔厝ィ不是挨骂,就是一顿“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小脸晒的像“小非洲人”,然而童年是丰富的,是一辈子永恒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二十岁的我,命运第一次由我选择,我刚从学校毕业并选择了来宝钢工作,那是一块熟悉的土地,有童年的记忆……当来到濒临长江口的宝山,参与现代化企业宝钢的建设,顿感周遭全是新鲜事物。曾经的田野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当时的中国正在这片热土上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伴随昼夜轰鸣的打桩声响,高大耸立的厂房如同搭积木似的星罗棋布,拔地而起。
《钢 忆》纸本水墨120×80cm2000年
宝钢地属宝山境内。与其说,我人生的最好年华是在宝钢度过,不如说宝山是哺育我成长进步的第二故乡,更为确切。原籍嘉定,出生于普陀区的我,从不满二十岁的毛头小伙直至年逾六十,其间整整四十多年的光阴岁月,与宝山既不离、更有缘。那时下了班后,去宝钢厂外寻E儿时的记忆,农田边、丁家桥的银杏树、吴淞口的灯塔、月浦老街、罗店古镇等,这都是我用手中的在画笔记录的对象,如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更是速写了宝山的发展。
《钢城印象》 纸本水墨 250×144cm 2012年
我在宝山工作四十余年,特别是后二十年间,笔耕不断,拾级而上。继出版百幅山水写生精品《画说徐霞客》,后又不间断绘制《海天松涛图》《“南大”蝶变》《上海》《初心》《巍巍中国情》《浦东》《潮涌东方》《山高水长》《江山》等巨幅中国画,分别装置在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中共“一大”会址及西郊迎宾馆等上海重要涉外场所的主背景墙。是宝山滋养了我,也成就了我。
绘制《宝山八景》中国画,或许是出自对宝山人生第二故乡的“还愿”。知恩图报,故乡长期哺育我不断成长进步,我当以精心之作描摹再现其辉煌成就。于是,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长江石阶百年灯塔、淞沪抗战纪念馆、罗店古镇、顾村公园、长滩音乐厅等突显宝山发展新面貌的场所,处处留下我实地写生创作的足迹。每踏访一地,胸中或为产业革新、滨江重塑,或为活力城市、宜居宜业等区域新景观而深情赞美。让观画者生发热爱并珍惜身边发生的巨变,感受宝山独特魅力的特殊情怀,是我创作《宝山八景》绘画的主旨。
记得那次,为创作《宝钢雄姿》画作,再次来到厂区现场,提笔写生曾经熟悉继而陌生现又再熟悉的钢铁生产流程。面对雄伟英姿的厂房外貌与安静如水的“黑灯工厂”,内心充满了冲动与激情,当下创作了《崛起》巨幅水墨画。这既是实实在在的心头真情流露,更是难以忘怀与时时回忆的“致青春”。这片记载共和国改革发展历史进程的特别土地,留有我儿时的欢愉与青春热汗,印刻着我人生历练成长的每步足迹,也有我各时期激情执笔创作的美丽画稿。如今,再次深情凝视这钢铁雄姿与巨大无比的生产力,心间升腾起力量的源泉与催促再前行的强大动力。
《钢 韵》 纸本水墨198x220cm 2020年
难忘四十余年的深情哺育,更铭记宝钢人与物的特别加持。《崛起》等画作是我最后一次画宝山美景吗?当然不是,每隔一段时辰,我会满兴欢喜,踏访这片生机勃勃,洋溢昂然向上的美丽热土,怀揣饱蘸浓墨的深情,挥写与记录宝山新发展的每个精彩实景。衷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