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电影《雷霆特攻队*》海报
《雷霆特攻队*》(Thunderbolts*)对于杰克·施莱尔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当然,他创作过许多不同形态的影像,包括电影、音乐视频与电视剧集。他参与导演的《无耻之徒》(Shameless, 2016)与《怒呛人生》(Beef, 2023)都是大受欢迎的剧集,体现了他驾驭繁杂人物与复杂叙事的能力。但这毕竟是他首次导演规模如此庞大的作品。

电影《怒呛人生》剧照
当然,对于漫威本身来说,这部电影同样是个挑战。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 2019)之后,漫威电影宇宙宏大的第三阶段宣告谢幕。在与许多熟悉的角色道别之后,观众们开始期待新的叙事模式和感官体验。因此,第四、第五阶段的漫威电影总是在探索一些新的路径。

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剧照
前两年的《旺达幻视》(WandaVision, 2021)是个相对有趣的例子,这部剧集以富有年代感的媒介与类型入手,完成了美国电视工业的自我“幻视”。漫威宇宙中曾经的宏大战争,演变成了规模零散、形态多样的游击战。招徕杰克·施莱尔这样创作路径多变、作品风格灵活的导演,也并不令人意外。




电视剧《旺达幻视》剧照
右滑查看更多
漫威宇宙对电影悬念的多元化探索,已经扩展到了取标题的技巧上。杰克·施莱尔与制片人凯文·费奇(Kevin Feige)一样,没有解释片名中星号(“*”)的意义。关于这部影片与漫威宇宙的更多谜底,或许只有留待影片上映后才能揭示。

电影《雷霆特攻队*》幕后照
作为漫威宇宙第五阶段的最后一部作品,《雷霆特攻队*》所采取的反传统路径,是聚焦于一个反英雄团队。在我们的访谈中,杰克·施莱尔谈到了对反英雄角色的诠释与思考。在他看来,反英雄的“相对性”,以及那些人类共通的感情,是这些角色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还能打动观众的切入点。

电影《雷霆特攻队*》幕后照
要做到这一点,注定需要演员的诠释。影片的首波口碑已经出炉,演员们的表演确实获得了较高的评价。饰演“冬兵”的塞巴斯蒂安·斯坦(Sebastian Stan)、饰演“美国密探”的怀亚特·罗素(Wyatt Russell)以及饰演“红色守卫”的大卫·哈伯(David Harbour)组成了令人信服的反英雄群像,但其中最为亮眼的,无疑是弗洛伦丝·皮尤(Florence Pugh)饰演的二代“黑寡妇”。

演员塞巴斯蒂安·斯坦《雷霆特攻队*》剧照
皮尤的作品序列令人难忘:《沙丘2》(Dune: Part One, 2024)、《奥本海默》(Oppenheimer, 2023)、《小妇人》(Little Women, 2019)……她也因为一系列出色的表现,获得过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女主角,以及2020年奥斯卡的最佳女配角提名。正如英国版《时尚芭莎》的访谈中指出的那样,人们常常会忘记她还不到30岁。



皮尤在电影《沙丘2》《奥本海默》《小妇人》中剧照
皮尤仍在拓展边界。她尝试着各种类型的角色,不断调整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真的很难……”她对记者说道,“但一旦你意识到这种价值……你就会变得无懈可击。”即将上映的《雷霆特攻队*》,成为了她对自我的又一次试探。

电影《雷霆特攻队*》剧照
作为漫威这部新作的核心人物之一,皮尤这句话谈的是自己面对聚光灯的感悟。但从影片的角度上来说,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反英雄”的意义。正如杰克·施莱尔向我们指出的那样,英雄与反派的概念是流动的,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果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就算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电影《雷霆特攻队*》剧照
时尚芭莎:许多影迷对片名中的星号(“*”)很感兴趣,您可以解释一下它的用意吗?
杰克·施莱尔(笑)不能,我不想显得无礼,但我也只能保证,你很快就能知道它的意义了。

时尚芭莎:“反英雄”是这部影片的特色,也是现在许多超级英雄电影突破套路的方式,您是怎么看待、处理这一概念的?
杰克·施莱尔:我们在构思这部电影时,其实是把每个角色都放在“灰色地带”的谱系上,而非简单地划分为“英雄”或“反派”。
比如说,乍看之下我们的主角们是“反派”,但其实在许多语境中,又很难把他们称为反派,这取决于你看待他们的角度。我们希望每个角色都能展现面对类似问题和内心挣扎时的不同反应,以此作为故事的主旨。
当你在面对失败、抑郁、孤独这些负面情绪时,如果选错了路,可能会走向极端和黑暗,但也可能因此走向某种人与人的联结,最终找到一条更积极、更有救赎感的道路。
这部电影讲的是,我们做出的选择,以及在旅途中遇到的人们,会决定我们最终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还是“反派”。这就是我们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

时尚芭莎:在这部影片中,超级英雄以群像形式行动,您如何能确保每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
杰克·施莱尔:我觉得无论是谁,只要能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选择继续前行,本身就很了不起了。任何人只要能够走出孤独,找到与他人的联结,这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当然啦,这毕竟是一部动作片,他们也展示了很多看上去很酷的事情,比如救人、互相帮助等等。我们尽量让这些元素达成平衡,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们既要在动作层面上思考他们各自最擅长的能力,也要在角色层面上考虑:观众最希望看到他们克服什么样的障碍?他们通过什么样的行动,才能为团队或关键时刻作出贡献?这些行为最终也回应了他们经历的冲突和成长。

时尚芭莎:关于这一点,您可以再谈谈剧作方面的思考吗?
杰克·施莱尔:我们这部电影有非常优秀的编剧。埃里克·皮尔森(Eric Pearson)是这个项目的最初创作者。参与编剧的还有桑尼·李(Sunny Lee),他是我的朋友,也创作了《怒呛人生》。此外还有乔安娜·卡洛(Joanna Kallo),她在《怒呛人生》和《熊家餐馆》(The Bear)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这些人的共通点在于,他们都非常理解“与众不同”的感觉,理解那种孤独感,以及在他人身上重新找到联结的过程。我们确实尝试把《怒呛人生》中的一些主题带到《雷霆特攻队*》里,比如“空虚”的体验、“虚无”的概念。这种概念虽然在《怒呛人生》里也有,但在《雷霆特攻队*》里,我们希望用更宏大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在剧本阶段始终从角色出发讨论问题,不会先考虑那些酷炫、震撼的场面。必须先以角色们的关键时刻为基础,再去围绕这些时刻构建“酷炫”的桥段。

时尚芭莎:您很擅长把影像风格和故事内容结合,在这部影片中,您是如何完成这项任务的?
杰克·施莱尔:就像剧本创作一样,一切还是从角色出发。我们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非常棒,而且他们都真的很愿意去演绎“真实的时刻”。
当然,这些角色本身属于非常夸张的类型,比如“红色守卫者”,演员完全可以只靠喜剧效果来表演,但大卫·哈伯从来不会如此。他总是专注于每个情感节奏,他真的热爱表演,热爱真正去诠释角色的过程,他从来没有敷衍任何一个镜头。
当你拥有这样的演员时,你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你得为他们写出好内容,并且用摄影凸显这些精彩瞬间。
所以,我一直都是从角色出发,然后去想,在这个角色的视角中,他们在动作场面中经历了什么?观众如何与他们产生情感联系?我们怎么通过摄影去强化这种角色情感?我始终会通过这种方式平衡视觉风格与故事调性。

时尚芭莎:您的创作内容非常广泛,除了电影之外,还包括热门的电视剧集、音乐视频等,您觉得这部电影的创作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
杰克·施莱尔:毫无疑问,这确实是我参与过规模最大的项目。这部电影让我突破了自己,做到了以前没做过的事。
我肯定不可能独自完成这种规模的项目——我们这次找来了很多我在其他项目中合作过的新人加入漫威团队,但同时,剧组里也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他们已经参与过很多部漫威电影,而且他们其实和独立电影圈的人一样,真心热爱电影和讲故事。
比如拉塞尔·鲍比(Russell Bobby)是漫威的老牌道具师;斯金·凯特克(Skin Cetic) 是特效主管;海蒂·莫尼梅克(Heidi Moneymaker)是动作指导,她也是常年为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 担任替身的动作女演员。
这些人真的非常热爱这种电影的创作,而且他们也经验丰富。如果不向他们请教,那我就太愚蠢了。他们非常乐于合作,你完全可以和他们商量:“我们非常尊重你们的经验,但能不能换种方式拍这场戏?能不能让这个时刻更有意义?有没有你们一直想要达成,却始终没能实现的目标?”
就拿丹·苏迪克(Dan Sudick)来说吧,他是世上最棒的特效师之一,现在很多电影都不怎么做实拍特效了,但在这部影片里,他可以重新找回那种实拍的感觉,这让他非常兴奋。有很多特效其实完全可以实拍,很多人只是因为没那个“必要”,就直接放弃了。但如果真的用实拍,效果就会不一样。
总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和这些顶级成员一起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没有他们,我绝对搞不定这部电影。
一般来说,如果你想拍一个“弗洛伦斯·皮尤从世界第二高的大楼上跳下来”的镜头,那感觉就像天方夜谭。但在这个项目里,我们的制片人杰森·特诺(Jason Teno)真的能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我觉得这种创作环境非常特别。

时尚芭莎:有人认为超级英雄电影以及人们对它的看法,往往承载着特定时期社会意识的变化,许多人觉得漫威电影现在也在渐渐转型。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杰克·施莱尔:我上电影学院时上过一门课,讲的是电影反映历史的方式。我记得当时的结论是,一部设定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电影,其实更多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价值观,而不是历史本身。
我觉得任何电影在任何时间点都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世界,我们也试图让这部电影回应人们真实的处境。
但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在拍电影时,是为了传达某个“明确的信息”,我更倾向于说,我在探索一种想法,让角色们经历不同的思想路径。很多观众会觉得:“你是不是在向我灌输某种立场?”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政治,而在于艺术本身。强行灌输某个“信息”不会让一部电影更好,反而可能让人觉得缺乏艺术感染力。
真正好的电影,就是要让每个角色都有表达空间,能够探索不同的观点。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那些表面上的“反派”,其实也有他的立场和观点,从他的角度看,他根本就不是反派。
如果电影过于简单粗暴地给他贴上“坏人”的标签,那是对角色的误解,也会让影片失去深度。而我们更希望做一部让角色拥有多面性、让思想有多种走向的电影,而不是一部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想、怎么感受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