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福建省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部署,抓关键、破卡点,以跑秒计时的状态、压线冲刺的干劲,全力推动实施方案89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截至2024年底,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完成率超过70%,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成效明显。
提高政治站位,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强化高位推动。今年2月,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召开省委财经委会议,专题研究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就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省长赵龙召开全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实现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收官。分管副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等工作。省国资委坚持“月通报、季例会、年考核”工作机制,编制工作简报,宣传典型案例,营造比学赶超的改革氛围。二是强化查漏补缺。结合国务院国企改革第三督查组督查结果和反馈意见,组织各单位全面对账对表,系统梳理短板弱项,定期组织专题座谈交流;聚焦11类共性问题,抽调120名专业人才组建12个检查组,细化50项关注重点,深入省属企业和各地市国企开展现场检查,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实施清单式、闭环式、销号式管理。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根据各单位2024年底工作台账完成情况,对进度相对滞后的单位下发督办函、监管提示函,由省国资委领导带队对部分企业和地市进行现场检查和专项督导。
聚焦重点任务,开展集中攻坚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福建省促进政府引导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省属企业创新动力,力争实现国有制造型企业每家配备1名总工程师。对于创新潜力强的省属中小企业,加大资金人才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修订《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省属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硬科技,推动增量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二是以规范董事会建设促进公司治理提升。坚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修订《所出资企业外部董事管理规定》,切实提高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能力。组织外部董事开展专项培训,定期赴先进省市交流学习,进一步落实外部董事向出资人定期述职、重大事项专项报告和任期评价等管理制度。新建董事履职支持系统,为外部董事提供业务咨询、政策文件、资料参阅、董事会会议管理等全方位履职保障。三是以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全面优化各企业总部机构设置,合理配置管理人员,降低冗员成本,提升决策效率。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扩面,坚持强激励硬约束并重,科学合理确定契约目标。健全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向作出贡献的核心科技人才倾斜。修订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薪酬管理制度,提高与绩效挂钩的浮动薪酬比重,强化“干好干坏大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四是以亏损企业治理提高发展质效。加强亏损企业治理,督促企业全面摸排2022年以来连续亏损的子企业,按照“处于战略培育期、经努力2-3年内有望扭亏、难以扭亏拟逐步退出”分类治理,“一企一策”制定减亏控亏扭亏方案,切实推动降本节支、向内挖潜,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省属全级次子企业亏损面、亏损额显著下降。
提升监管服务能力,为高质量收官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根据不同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特征,科学开展授权放权,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激发改革动力。鼓励“双百企业”“科改企业”“八闽综改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改革政策,发挥突破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国资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完善“三重一大”运行决策、财务管理、投资项目、产权管理等在线监管系统和国资数据中心,提升监管效率,持续为基层企业减负。采取干部挂点调研等方式,掌握基层联系点、重点二级企业、上市公司动态趋势,积极帮助一线企业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加强监督协同。制订出台纪检监察、审计与出资人监督贯通协同工作办法,完善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等贯通协作机制。持续优化尽职合规免责清单,鼓励企业家大胆改、大胆试,切实营造勇于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