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新闻1+1丨“身心健康二十条” 怎样更好呵护中小学生?

央广国内 2025-05-14 08:26:49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如何更好地落实?5月13日,北京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北京首次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化部署主要内容有哪些?又将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另外,学校、家庭和社会,又该怎样形成合力,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织牢一张立体的防护网?

《新闻1+1》连线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带来分析解读↓↓↓

△《新闻1+1》完整版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体化

什么叫作一体化?以往是怎么部署的?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是北京市首次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化的部署,什么叫作一体化?以往是怎么部署的?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北京市教委主任 李奕:实际上这个一体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同步部署和推进。以往我们是分着说的,德智体美劳,包括心理健康,分别采取一些措施。但是这一次更大的不同是在于我们的立场和取向做了重新强化。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关注的是孩子成长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样。身心健康是孩子走向社会,走出家庭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身心健康是需要后期培养的。所以在这一次身心健康总体的部署当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伴随着年龄成长,健康的体魄成长,心理也逐步强大起来。让他既长个,又长出息。所以在整个文件当中,我们提到了在教育当中的挫折教育、团队精神,包括在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当中,培养团队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在措施上,身心健康不仅仅是体育课和心理课的事,也跟各学科包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目标是让孩子的心理越来越强大,身体也越来越强壮。

身心健康落实难在什么地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长期存在,不是一个短期存在,说明它不是一个文件或者一个行动能解决的。主要难点有这三个:

教育理念。我们能不能把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个人的整体健全当成一个价值更高的目标。

评价依据。我们评价一个人到底用什么作为依据,仅仅用考试分数,还是用他整体的各方面发展,这一点事实上非常明确,一定要以人的成长发展、以人的健全作为标准,要改变评价权力过于集中、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

管理教育,这是一个专业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要遵从人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管理。

把这三个难点解决了,才可能解决人的身心成长健康这样一个问题。

“学伴”是种怎样的关系?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北京市教委主任 李奕:其实不光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这一篇实施意见当中,在几处都体现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影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在前期调研当中我们发现,孩子很多竞争的压力,包括焦虑,是来自同伴的,有些焦虑是来自身边大人,包括老师和家长。但是研究也发现,孩子化解这些压力和焦虑,其实也需要在群体当中和同伴有更多交流,和老师家长有更多互动,在这种互动和交流过程当中,他的心理韧性会逐渐提升,对失败的体验、对成功的体验才能有更丰富的感受。

所以在这一轮同步推进身心健康的工作措施当中,我们特意选择了群体这样一个关系,这里面既包括同学和同学当中的互助“学伴”,也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比如说老师要做学生的大朋友,要跟孩子们有平等交流。甚至我们还提出一些倡议,希望家长能够想尽办法多跟孩子有一些交流,甚至亲子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很大,很多家长晚上回家孩子都上床了,早上要去上班,但是即便这样,我们感觉爸爸妈妈是有血缘关系的第一任老师,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我们还是想倡导共同努力,尽可能和孩子有更多互动和交往。在这种交往当中,我相信孩子的心理韧性、亲子情感的体验会逐渐丰富起来,让他的身心健康也能够在底层丰满起来。

时讯快报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