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赢了你”,输了世界又如何

新浪国际新闻 2025-05-14 11:01:22

来源:直新闻

2025年5月印巴最新一轮军事冲突打到最后,到底谁是真正的赢家?恐怕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答案。炮兵互射、空军交锋,彼此互有死伤,最后是以“各自停火”收场。按说,这是一场“打了个寂寞”的边境冲突。

但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局势降温之后,印度总理莫迪于5月12日高调发表全国讲话,宣布“只是暂停军事行动”,并把停火包装成了一次“战术性主动收手”。明明是没有结果的军事僵局,在印度官方和媒体的合力渲染下,竟然变成了一场“震惊巴基斯坦”的印度胜利。

问题是,真的赢了吗?这场冲突在克里米亚边境的战场上或许没有赢家,但在印度国内“话语权”的战场上,莫迪政府确实赢麻了。

空袭有争议,空战没优势,莫迪的“胜利”说不圆

先看军事层面。5月6日晚到7日凌晨,印度发动代号“朱砂”的导弹袭击,声称摧毁了巴控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境内的多个“恐怖分子藏匿点”,击毙上百“恐怖分子”。

但西方媒体并不买账。《华盛顿邮报》根据卫星图像分析称,印度空袭确实造成破坏,但是否真正打中了恐怖组织目标,难以确认。巴基斯坦则直接回怼:所谓的“恐怖基地”其实是清真寺和居民区,死的是儿童妇女等无辜平民。

巴基斯坦还对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空中反击,巴方宣称击落了5架印度战机,其中3架是印度引以为傲的法制“阵风”。印度对此矢口否认,但CNN引述法国官员消息称,至少有一架“阵风”被击中,美媒和智库CSIS的图像分析也确认印度空军遭受到了一定损失。

而印度这边至今没有一句详实回应,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输了又不认”。

“赢麻了”的叙事:莫迪如何包装撤退?

真正让人“佩服”的,是莫迪政府在叙事层面的能力。

明明战果可疑,战场态势未稳,但莫迪政府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强势营造出一场“压倒性胜利”的氛围,不仅通过亲政府媒体接连刷屏“重创巴基斯坦”,还要求X平台封杀8000多个账号,包括巴方媒体和怀疑官方叙事的印度记者等。这个信息茧房建成之后,印度民众能看到的就只有一个版本:印度赢麻了。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5月7日晚表示:“在长达1小时的空战中,我们的飞行员把敌方的战机炸得粉碎。”但转天8日,印度主流媒体还在不厌其烦地论述,印度空军的法制“阵风”战斗机如何比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中国歼-10C战机“更具优势”。巴方和国际媒体的战报可以说完全无法进入印度社会的舆论场。

莫迪政府的这场叙事战,某种意义上比导弹还药“精确制导”。

对莫迪而言,这远不是他第一次用“民族主义+胜利感”来化解国内压力。从4月22日的克什米尔恐袭发生到发动对巴基斯坦的反击,再到宣布胜利停火,整套剧本非常熟练。这不仅是一个政府回应危机的手法,更是一种“民粹主义管理术”:制造情绪→激化情绪→用象征性胜利安抚情绪→体面收场。

即便没有实际赢得战争,莫迪政府也可以通过控制叙事、控制社会话语让民众获得民族主义情绪上的“心理满足”

在这一轮印巴冲突前,印度社会内部几乎没人讨论冲突根源,比如莫迪政府在克什米尔的强硬政策是否激化了当地矛盾,导致4月22日的恐袭事件等等。印度主流媒体不谈原因,只谈“如何复仇开战”,甚至出现主播演示“如何侵略巴基斯坦”的荒谬画面。半岛电视台在4月23日的一篇报道中就写道,印度执政党印人党的支持者普遍认为“莫迪政府会选择以炸弹进行回应”。

在这样的情绪场下,如果突然停火,没有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地位,没有完成充分复仇,莫迪恐怕会被痛批“软弱”甚至是“叛国”,在民粹主义情绪的高点上骑虎难下。

但莫迪通过一场精心包装的“胜利叙事”实现了高点封盘——不是真打赢了,而是让人相信“我们赢了”;不是迫于压力退场,而是让民众认为印度是“主动出手、主动收手”。

正如莫迪在12号的全国讲话中信心满满地说道:“印度只是暂停军事行动,若印度再次遭到攻击,印度会以武力回击……印度会密切注视巴基斯坦的一举一动。”

用一句话总结:莫迪这波,是把“精神胜利法”玩成了国家战略。

“打赢”了情绪,却输了未来

这是一场没有真正赢家的冲突,更是一场“以民族主义包装民粹主义”的危机管理秀。

军人倒在前线,平民受害,真相模糊,和平无望。印度民众在“赢麻了”的欢呼中,其实什么也没赢到;而真正输掉的,是南亚次大陆可能的和平未来。

克什米尔问题没有解决,恐怖组织仍在暗处,双方的危机沟通机制形同虚设。今天用“象征性胜利”糊弄过去的危机,明天还会以更危险的形式卷土重来。

如果印度政府只是一次次用情绪代替理性、用包装掩盖真相、用叙事延缓问题,那等待印度人民的,不会是和平,而是一场又一场延绵不绝的冲突。

作者丨张思南

排版丨盘思仪

编辑丨刘莹

审校丨刘立平

监制丨李璨

时讯快报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