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中消协:构建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 强化高危项目安全准入与动态监管

央广独家 2025-05-14 19:26:59

央广网北京5月14日消息(记者 宋雪)5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五一”假期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国消费者协会对5月1日至5月6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数据显示,消费服务、安全事故、景区管理、宣传规范等方面维权诉求较为集中。

监测发现,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于消费服务、安全事故、景区管理、宣传规范等方面。

消费服务方面,“五一”假期消费需求旺盛,强买强卖、毁约涨价等问题随之增多。监测期间,有关“消费服务”负面信息共747,154条,占吐槽类信息的46.87%,日均信息量12.5万条。5月6日达到峰值,为13.9万条。

安全事故方面,“五一”假期期间,气温回暖,游船、漂流等户外活动颇受欢迎,多地纷纷上马热门项目,但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为景区和消费者敲响警钟。监测期间,有关“安全事故”负面信息共223,62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4.03%,日均3.7万条。5月5日达到峰值,为6.7万条。

景区管理方面,“五一”假期热门景点到访人数再创新高,运力、服务人员配给不足导致游客滞留、服务简配等问题突出。监测期间,有关“景区管理”负面信息共174,494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0.95%,日均2.9万条。5月5日为峰值,达4.9万条。

宣传规范方面,节日期间媒体曝光多起违规宣传事例,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利、选择权。个别商家宣传时未能注意到地域文化差异,引发消费者不满。监测期间,“宣传规范”类负面信息共124,917条,占吐槽类信息的7.84%,日均2.1万条,5月6日为峰值。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多起安全事故敲响警钟。极端场景下,景区管理失序、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等问题被消费者吐槽;宰客、毁约、虚假宣传、消费陷阱等问题反复出现,也暴露出系统性管理漏洞。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严惩失信主体

消费环境治理的顽疾根治仍需长期努力。当前地方主管部门在对本地商家守信提示的基础上,建议联合电商平台、景区管理机构等,持续开展高频投诉领域专项整治,利用大数据追踪违法线索,严查违法行为,对多次查实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商家进行曝光。在罚款等行政手段之外,通过公布“消费黑榜”等警示手段,震慑不法商贩。同时,利用AI等科技手段,建立商户信用档案。通过综合施策,督促电商、旅游、票务等平台认真履责,重视用户投诉,对恶意毁约商家予以动态公示,提醒消费者慎重选择。

(二)强化高危项目安全准入与动态监管

各地相关部门需吸取教训,在景区及大型公共场所强化安全保障。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对漂流、蹦极、攀岩、飞行体验等新增风险项目,建议制定景区高风险项目分级管理制度,强制要求运营方提交安全预案、设备年检报告及保险投保证明。此外,鉴于此次假期多起事故由天气引发,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极端天气联动预警机制,对景区及大型公共场所安全容量进行实时监测,超限时自动触发预警和限流措施。同时,景区需配备专业化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应急演练,避免出现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不足、现场混乱等被动局面。

(三)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探索智慧化调度

建议景区建立“客流-运力-服务”智能匹配模型,摆脱经验主义,引入大数据技术预测客流,判断高峰时段,动态调整门票投放量,弹性增派接驳车辆及工作人员。此外,还需平衡流量营销与服务质量,从硬件设施、智慧管理到人性化服务全面升级,从而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

(四)加强宣传内容合规性审查与消费宣导

提高对市场主体节日营销内容合规性审查的效率,对“体重优惠游”等误导性宣传宜及时发现,快速叫停。针对网络虚假宣传问题,可联合平台方建立“广告关键词过滤机制”,对明显误导性表述进行AI识别与人工复核。同时,通过公益广告、案例解析等形式普及消费维权知识,提升消费者对营销套路的辨识能力,并鼓励消费者对此类行为进行积极举报。

时讯快报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