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宗宪:中美谈判风格不同,中国用道义“硬刚”带来示范效应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5-18 20:32:56
冯宗宪:中美谈判风格不同,中国用道义“硬刚”带来示范效应

来源:直新闻

随着《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发布,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取得初步共识。中美经贸牵头人与各自率领的团队在微风和煦的户外边走边谈的照片传遍全世界,“中美似乎也没有那么剑拔弩张”是外界对这组新闻摄影的普遍解读。中美选择在日内瓦磋商是个很妙的决策,一方面因为瑞士“中立国”的地位历来是“对等谈判”的超脱场域,另一方面当然因为世贸组织总部恰好设在日内瓦,也让这场中美博弈多少带有一丝“对簿公堂”的隐喻。

中美取得初步共识,关税水平回到双方都可接受的节点,90天的豁免期却也像个滴答作响的“倒计时”,预示着更激烈的博弈仍在后头。国际舆论审慎乐观,认为“中美终于坐上了谈判桌,但这场战争远未结束”。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企业纷纷抓住难得的“交锋间歇期”密集囤货,以致于中美货运航线拥挤不堪、码头“无箱可用”,一度冷寂的旧金山码头仿佛原地复活。

中国用“对等反制”击溃了美国的“对等关税”图谋,也为世界带来了“抵抗红利”。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这种“示范效应”面前找到了捍卫自身合法利益的正确途径:勇于亮剑反制,要打堂堂之阵。但也正如毛主席当年的金句:“在胜利面前只能高兴一秒”,艰难险阻仍在前方。

关税博弈,风云变幻,我们不由地想到“一带一路”这个答案,它的含金量在这百年变局之中再次凸显。直新闻团队特派记者辛泽铭、金子尧赶赴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西安,专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宗宪。

冯宗宪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商务部全球价值链咨询组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从1986年至今,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相关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冯宗宪还是西交大“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首任院长,著有中国与“一带一路”发展系列研究丛书。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各国合作发展,抵御关税战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71岁的冯老先生就像一部行走的数据库,博闻强识谈笑风生。偌大的地图在他面前宛如一本掌中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星罗棋布,那是新时代“丝路人”魂牵梦萦的报国宏愿。

以下是专访实录,冯宗宪先生分析了“倒数90天”里中美要谈、能谈、该谈的领域,他还谈及中美谈判风格、节奏的差异以及对中国谈判策略的建议,耐心看完必有所得。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宗宪接受直新闻特派记者辛泽铭专访。

直新闻:随着《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发布,这一轮中美关税战似乎迎来了转机,我们分析联合声明发现,中美采取了“对等降税”的方式。如果说过去一个月的关税对垒是“你进一步,我进一步”,那这一回中美之间“你让一步,我让一步”的互动,传递了什么信号?

冯宗宪:大家对中美贸易会谈的评论普遍是“出乎意外”,我认为也在“情理之中”。美方想要谈判解决问题,那必然就要妥协退让。

第一轮可能我们大家都是比较“硬刚”,你加多少我就反制多少,奉陪到底。第二轮我们说“谈,大门敞开”,那么第二轮最后从中方记者会上我们听到的信息就是互相尊重、平等协商。这个时候就是“对等交易”了,你让多少我让多少。想要谈判有结果就必须有彼此的让步,目的就是要共同维护中美关系。

直新闻:双方各降115%,幅度超乎外界预期。此前特朗普政府把调门提得那么高,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妥协退让?

冯宗宪:表面上看,谈判由两国负责国际贸易、经济政策的官员以及法律专家等进行,但实际上,背后是有很强的国内政策、国民意志的反映。

美国有政党、利益集团、选民。其实特朗普从2月份提出对全球加税后,已经喊了50多次要修改、暂停或者豁免,他不可能不顾及选民的利益。如果一味加关税,农民拿不到订单,大豆卖给谁?小麦卖给谁?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大买主,自新中国跟美国建交以后,农业贸易就是双边贸易非常重要的基础。历史上美国每次跟我们打贸易战,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农业就是它不能动的“神经”,哪一个总统都得“掂量”。农业是个很特殊的产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产业,大家都要吃饭,所以农产品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所以美国农民虽然人少,但是能量和影响很大。

此外还有党派斗争和中期选举的压力,中期选举经常可能改变美国国会的政治版图。特朗普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民主党上来,一旦被民主党掣肘,那他这套做法可能就行不通了,他和内阁成员就要面临无休止的内耗。

直新闻:当然,我们也在联合声明中看到了“90天”这个限定,这似乎意味着,与许多跟美国达成初步协议的国家一样,这只是一场“长达90天的休战”,西方媒体使用了一个标题是“中美终于走上了谈判桌,但这场战争远未结束”。您对此有何展望?

冯宗宪:90天对外贸来说是个窗口期,逼得商家可能要大量囤货,因为你要考虑最坏的情况。特朗普也对记者说了,如果90天没谈成,他还是要加高关税。当然这也是一种谈判手段,也是威胁,但是谈判就是需要一个期限,如果马拉松式地慢慢谈那大家也都受不了。

而在这90天里面,中美要谈、能谈、该谈的领域有很多。如果大家谈得比较融洽,我们就要争取“早期收获”,就是说把好看的、便于操作的拿出来先谈成。比方说,美国如果把好解决的芬太尼关税取消了,我们也可以把反制措施取消了,这就是一个可以马上端上来的成果。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次中美日内瓦会谈,实际上也涉及了芬太尼问题,据说也取得了进展。

再下一步,它可能还会要求我们去买更多的美国粮食、石油等商品,这些我们可以做一些取舍,因为我们进口的大宗商品,本来就是谋求多元化供应渠道,不能挂在某一个国家上,这样容易受到约束。那么我们也可以对美国说,如果你愿意放开一些对半导体的出口管制,那我们可以更多地买农产品,就看你干不干。

直新闻:对于未来的中美谈判,我们该如何管理预期?

冯宗宪:谈起来自然是好事,但是谈判肯定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多回合博弈。我们已经看到,美国给谈判增加了一些障碍。美国商务部13日发布指导意见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使用华为的昇腾人工智能芯片都会违反出口管制规定。它这就是长臂管辖,管辖到第三方使用华为的芯片,这明显是针对我们的科技前沿、产业发展与国际合作的。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美国还在跟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给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合作当中打进一个楔子。各国都可以谈这没问题,我们不反对,但是你们要按照WTO非歧视、透明度的原则,不能伤害中国的利益。你一旦伤害中国利益,我可能就要反制,这是我们的红线、底线。

所以我预计谈判不会那么顺利。关键是特朗普本人也比较多变,在他第一任期期间中美进行谈判,经常是前脚才有一个重大进展,后脚又变了,为什么?因为他可能觉得这么快有进展,那就要“得寸进尺”再提点别的。所以这一次,我们要保持冷静观察,把握节奏。大家如果都愿意秉持解决问题、平等相待的原则,那迟早还是能解决问题的。

直新闻:中美双方在谈判时有怎样不同的风格与策略?

冯宗宪:特朗普喜欢亲自下场,喜欢强调与别国元首直接通话。好像这样就能显示他有很大“魔力”,仿佛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跟他的做法不太一样,我们是先积累善意建立信任,有共同意愿后各工作层级再具体对接,然后再是领导人拍板认可。

直新闻:有观点认为,在这一轮“特朗普关税战”开打之初,中国的坚决抵抗给世界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激励了许多同样被美国霸凌的国家奋起反抗,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为世界带来了某种“抵抗红利”。那么随着中美在日内瓦会谈中取得了初步共识,是否也在更大程度上印证了“妥协退让毫无用处,坚定守住就有希望”这句话的含金量?您怎么看待这种“抵抗红利”,中国是否发挥了“示范效应”?

冯宗宪:尽管我们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硬刚”国家,但是也给其他国家树立了“示范效应”,就是说你要具备实力和道义跟它“硬刚”,那刚也就刚了,它最终还是要来跟你谈。

中国的立场和做法不仅代表中国,还代表新兴力量的崛起,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全球南方。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发展目标也有共同的处境,就是经常受到西方的打压,所以要团结起来共同抗争,不能各自为战,那样会被各个击破。

直新闻:翻看美国历史我们发现,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胡佛就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向世界各国征收关税。但最终的结果不仅没有扭转经济下行的颓势,反而加重了萧条,更在国际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关税战。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特朗普以及他的幕僚们难道不清楚这段历史吗?美国人民的长辈们已经为“关税战买过单了”,为什么特朗普依然觉得这一招是管用的?

冯宗宪:历史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是美国在1930年实施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贸易保护主义法案,法案的初衷是保护美国农业和工业,通过提高关税来减少进口,防止外国商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然而将20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引发了一场全球贸易战,导致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例如,在关税战后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暴跌,大量农场主破产;工业方面,虽然关税提高了,由于许多工业原材料依赖进口,关税的提高使得原材料成本上升,增加了国内工业生产的成本。此举导致各国纷纷效仿美国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全球贸易壁垒不断加高。据统计,从1929年到1933年,世界贸易总额萎缩了约60%。

这里还有必要回溯一下更早之前的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他是美国第25任总统(1897–1901年在任),据说也是特朗普总统崇拜的一位总统。其任期内的政策以经济保护主义、金本位制和海外扩张为核心,对美国19世纪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麦金莱政府大幅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平均税率达46%),以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免受外国竞争。麦金莱的政策体现了19世纪末美国从“孤立主义”向“扩张主义”的转型:经济上依赖保护主义和金本位制,外交上通过战争和殖民手段争夺全球影响力。麦金莱时期的一些举措和政策理念与特朗普有相似之处,如希望通过关税武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理念相契合。

直新闻:您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对国家间设置贸易壁垒保持长期观察,那么在您看来,国际贸易格局被强行一分为二,最终形成两个经贸朋友圈,彼此之间是贸易壁垒的高墙,这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先例吗?这种逆全球化的动机,是否符合经济学逻辑?

冯宗宪:特朗普他的主观目的很清楚,就是美国优先,带有很强的霸权主义思想。他怎么折腾都可以,而不在乎其他国家利益,哪怕把你折腾破产了他也不管。但我们经常讲,贸易是一个合作的事件,大家都要获益,不能说你完全获益不管别人,那不叫贸易那叫掠夺。要是欧洲或者其他国家也像它那样,那就天下大乱了,那就成了诸侯纷争,春秋战国了。如果他还不改变,那现实世界就会被划分为两个体系,或不同阵营,美国自成一派。

然而更多的国家、理性的国家都还是认同并坚持世界贸易体系的规则,即便有问题分歧也可以协商谈判解决。中国的立场就是这样,欢迎多边合作,团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例如最近我们看到的中国-拉共体合作机制,还有金砖机制、上合组织、中国东盟10+1、中非合作机制、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等等。因为中国强调,我们在联合国的这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个立场是很鲜明的。

直新闻: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您是研究丝绸之路的专家,据您的观察与了解,中国的这个倡议在过去这些年是如何造福沿线国家的?能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也是对逆全球化思潮的一种对冲?

冯宗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一年,美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实际上就是想封堵中国的海权发展和海权利益。所以我们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随后又在印尼提出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我们在前十年的“一带一路”整体设计框架叫“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在政策、设施、贸易、金融、民心等方面推进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倡议提出12年,雅万高铁、坦赞铁路、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以及诸多小而美项目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10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进行了3000多个项目建设,提供了4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近4000多万人脱贫。近年来,随着我们的光伏、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还形成了“一带一路”绿色化的特点。

实际上,中美贸易和“一带一路”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前五年或者说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初期,美国还是我们的最大贸易伙伴,我们跟美国、欧盟的贸易量基本都是数一数二的。而现在出现了转换,我们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量已经超过了美国。202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达22.1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50.1%,中国和美国货物贸易额为6883亿美元,占比11.17%。

这说明“一带一路”是我们对冲美国干扰中美贸易一个重要的手段,它要把“对等关税”作为武器的话,我们就看到了我们的回旋余地在哪里。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你只发展轻工业,发展纺织品那是越多越好,但它不能容忍你在它有比较优势的这些产业也发展起来,甚至超过它,比如大飞机、半导体、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它发展的命门。但是我们肯定不能止步于轻工业,我们也有雄心壮志,美国没有权力阻挡中国的发展。发展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美国是大把花钱,那我们发展中国家也有我们的道路,也可以后来居上。“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就是这样一条康庄大道。

直新闻:“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抵御关税战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未来还有哪些重要增长点?

冯宗宪: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六条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西安位于我们国家的几何中心位置上,从西安开出的中欧班列,开行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4,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保持全国领先。

现在还有一个重大发展的利好消息,我们国家最长的包海高铁即将要通车,从包头经过西安一直修到海口,贯穿南北八个省份。如果这条铁路一通,它就把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又连接起来了,将六大经济走廊连接三条。横贯八省,北接蒙古和俄罗斯,南达东南亚,实现海陆贯通。

中国西北部相邻的中亚地区和南部相邻的东南亚地区,这两个地方都分别有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以及中亚地区7500万人口,东南亚6.5亿多人口的市场,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周边市场。像西亚、中亚这块方向,以“能源贸易+陆权”为核心,是中国向西开放的稳定后方,不断地输送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还有粮食;东南亚方向,以“加工贸易+海权”为核心,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前沿枢纽,又是我们加工业的外迁合作基地,是“走出去”很大的市场。

继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发挥示范效应后,中越标准轨铁路建设还将进一步助推东南亚市场发展。此外,目前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未来也有可能进一步提速。这些都将助力共建国家经贸合作的提质升级。

“一带一路”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发展倡议了,从区域辐射到全球联动,从单一维度到多元共生,它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倡议,倡议开放包容、非排他性。那就是说,世界各国,无论谁愿意来,都可以参加共建;美国人愿意来,当然也可以。

记者丨辛泽铭、金子尧

时讯快报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