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梁晓声经典作品座谈会在京举办

央广国内 2025-05-21 08:33:45

5月2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主办的“梁晓声经典作品座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梁晓声经典作品座谈会在京举办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央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跃进,央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张军,演播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人世间》演播人王明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父父子子》有声书演播人黎春,《人世间》《父父子子》有声书导演、制作人于丹,中视亚美传媒集团董事长林兰等出席活动。

梁晓声经典作品座谈会在京举办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

《人世间》《父父子子》出版机构代表、电视剧制片方以及“北大荒”垦荒亲历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这场汇聚了文学界、有声艺术界、影视界等多个领域的创作者及读者听众代表的交流会,以“家国情怀”为精神纽带,在温馨与热闹的对谈中展开了一场跨越文本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的深度对话。

家国叙事:

文学根系深扎时代土壤

央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跃进分享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他表示,文学应该是用作家的视角讲述人、家国、时代的故事,通过故事透射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升华,乃至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讲好这些故事对作家是一种考验,要求作者拥有深厚的积淀、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尤其是浓烈的家国情怀,此外还要有笔耕不辍的勤奋。而梁晓声,正是这样一个作家。

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北大荒”的风雪呼啸,到《人世间》光字片胡同的烟火人间,梁晓声始终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淬炼,饱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展现出普通人的精神史诗,充满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他的笔下,周家兄妹的离合悲欢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高家和赵家“双城记”的脉络勾勒出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央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央广网董事长,银河互联网电视董事长张军分享:梁晓声的作品兼具文学家的感性、历史学家的理性与新闻工作者的克制,在用史、写史却又不评史的留白中,让读者在人物的挣扎与坚守中感悟到家国情怀的厚重。这种将个人叙事与家国命运交织的创作手法,让文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独白,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生命史诗。

黑土地上的兵团记忆:

农垦岁月的文学铸魂

在梁晓声的文学版图中,兵团与农垦是跳动的精神脉搏,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灵魂底色。作为知青文学的重要书写者,梁晓声将自己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七年岁月,凝结成了文学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这片被冰雪与热血共同浸润的黑土地,不仅是他创作的地理坐标,更是陪伴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历史现场。

本次座谈会特邀黑龙江省北安市委书记李华、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党委书记王宏忠等来自黑龙江的“家乡人”,分享对梁晓声文学作品的印象。

他们提到,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在高速发展的路上已焕然一新。从“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原始荒原到“中华大粮仓”;当年知青们住的地窨子、马架子已化作鳞次栉比的现代化社区;马拉爬犁也进化成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家乡人”的发言中,始终贯穿着对梁晓声文学中“精神原乡”的共鸣,现场分享了很多青年时期的趣事,而这些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正成为新一代“北大荒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原力。

声音里的精神共鸣:

有声化让经典触达亿万用户

当纸张上的文字化作耳畔的声音,文学便获得了跨越时空的传播力量。作为本次座谈会的重要议题,云听对梁晓声作品的有声化实践成为焦点。

截至目前,云听已集成梁晓声23部经典作品,构建起《听见・文学中国》“梁晓声作品专区”,涵盖“平民史诗”“知青往事”“时代聚焦”“人文纪实”“先锋想象”五大主题板块,形成“一站式”有声文学矩阵,累计收听量突破1.3亿人次。其中,《人世间》有声书点击量即将突破1亿,《父父子子》上线一年即达2000万次播放,呈井喷态势增长。

“播讲艺术是对文学的一种很专业的再创作。专业的演播令人沉醉,我在收听云听制作的有声书时,完全忘记这是在讲自己写的故事,被声音带到了人物的世界里。”梁晓声感慨道。现场回忆起录制《父父子子》有声书时,梁晓声常常“催更”演播团队,那一刻梁晓声仿佛不再是创作者,而是作为听众走进了自己构建的世界。

演播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人世间》演播人王明军在现场即兴播讲《人世间》选段并分享了自己录制作品时的感悟:“好的文学作品是光源,演播者是借光的人。当我们用声音勾勒人物的神态和故事,实则自己也在获得滋养。”值得关注的是,座谈会现场正式发布粤语版《父父子子》多人有声剧项目。当哈尔滨的冰天雪地遇上粤语的婉转韵律,这场南北文化的对话不仅是语言的转译,更是家国情怀的跨地域共鸣。

多维对话中的价值升华:

从文本到现实的情怀传递

在座谈会的热烈氛围中,不同领域的嘉宾以多元视角解读梁晓声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总结道,梁晓声的文学风格有四大特点,即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家国底色、鲜明的黑土地地域风情、强烈的社会反思性和“扬善”的人道光辉。

梁晓声经典作品座谈会在京举办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冷友斌动情说道:“我和梁老师是老乡,我们都是‘北大荒人’,我特别能够感受到那种从黑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冷友斌分享道,梁晓声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促进人性向善,促进国家、民族不管经历过怎样的困难都能够不断成长发展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位作家、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

梁晓声经典作品座谈会在京举办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父父子子》出版编辑肖诗雅分享了自己与梁晓声结缘及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故事,她提到梁晓声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查验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力求还原最真实的时代风貌。

电视剧版《人世间》编剧王彬透露,当年仅用二十分钟向导演讲述《人世间》故事便敲定拍摄计划,“因为我们都意识到,这部作品里的烟火气中藏着最真实的中国精神。”

谈及正在筹备的《父父子子》影视化,编剧史海伟强调:“要拍实景,到能看见演员在哈尔滨的环境下说话有哈气的程度”,只为还原文字中那份扑面而来的时代质感。

《人世间》《父父子子》有声书导演、制作人于丹则从当代青年心理切入,剖析梁晓声笔下人物的精神启示:“在物质充裕而精神迷茫的当下,梁晓声笔下的人物之所以能打动我们,被年轻人所喜欢,是因为书中的人物与身边人、与社会产生了强烈的连结反应,为个体生命丈量出广度与厚度,从而获得幸福感。”这种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让文学经典成为照进现实的精神光源。

在听众代表互动环节,当被问及“为何给高坤安排两段婚姻”时,梁晓声的回答充满哲思:婚姻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时代投射在个体身上的影子。通过人物的取舍,让读者看见一个家族在历史中的成长轨迹,看见平凡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守护初心。

时代浪潮中的文化坚守:

以文学之光烛照家国未来

座谈会的尾声,梁晓声进行了总结发言,也成为了整场活动的精神注脚。

“那份对家国的深情,是我始终相信并崇敬的中国力量。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是符合文学美学的,这种精神是一种美学。”梁晓声谈到自己的文学初心。

在梁晓声的文学世界里,家国情怀的美学特质,源于其与凡人烟火的深度勾连。他没有将英雄塑造为云端的符号,而是让他们在柴米油盐的褶皱里、在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展现出超越个体的精神力量。在梁晓声笔下,家国情怀不是宏大叙事的空洞口号,它显现在父亲愿意舍弃小家为大家的担当中,也显现在每一个普通人对正义的坚守中。

梁晓声经典作品座谈会在京举办

从纸质书到有声书,从声波到光影,这场座谈会不仅是对梁晓声文学作品的分享会,更是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探索。文化传承需要深耕而非速成,需要对话而非独白。那些被梁晓声文字浸润的故事,正通过云听的声音,飞向千万个窗口,在无数个深夜里,成为照亮人心的精神星火。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过去与现在对话,让个体与家国相连,让每一个倾听者都能在声音的河流中,遇见属于自己的时代答案。

撰稿 | 王琨

编审 | 易珏

终审 | 张显峰

时讯快报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