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有了最新进展。今年3月以来,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目标明确,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5月22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5月21日,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工作平台共汇集各地区各部门问题线索6232条,督促办理5246条。整治的问题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了专项行动已取得的初步成果,行政罚款数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乱检查也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专项行动的目标、原则等,更是与刚刚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规定、要求高度契合,也将形成协同效应,向社会各界传递出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明确信号。在专项行动中,聚焦纠治四类突出问题: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二是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三是执法标准不一致,要求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四是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粗暴执法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行为。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企业反映最为强烈和集中。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已开展行动,出台法规或政策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譬如,自今年起,北京市动态调整“无事不扰”企业清单,持续扩大企业清单范围,年内将扩大到全市企业总数量的10%以上;重庆市推进打造“营商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将1211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监管。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只有让企业摆脱不合理执法的困扰,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务求实效,不走过场、“一阵风”,更不能增加基层负担,要努力为企业办实事、求实效,让企业专心谋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刘娜 赵净
记者:王晶
拍摄、剪辑:沈杰辉
设计: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