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温暖1厘米”
【事件】燃气管道向外挪40厘米,居民更安心;小区门口的接驳巴士,5分钟即达地铁站;机场17间淋浴房,全部免费……在浙江杭州,有媒体公开征集“温暖1厘米”城市温暖细节案例,收到市民、社区、企业、游客等推荐的案例上百个。经过3万余人次的投票,并结合评审专家的综合打分,十大案例脱颖而出。“1厘米”代表着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小事,“温暖”则是对“1厘米”的精心丈量、用心回应,体现了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
【点评】
上百个暖心案例,映照民生温度。无数基层治理的“温暖1厘米”,让暖意流淌于城市肌理,浸润群众心灵。
“温暖1厘米”,生动诠释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少年宫广场公厕已有近20年历史,人流量大、设施陈旧,改造需求迫切。改造后,不仅有儿童扶手、第三卫生间辅助扶手等常见设施,还设计了更多暖心细节:洗手盆上方的镜子向下倾斜12度,贴合小朋友和轮椅使用者的视线高度。关注细微需求,予以温情回应,既反映文明进步,也体现治理精度。
在杭州,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儿童友好”斑马线,小学生来当设计师,充满童趣、格外醒目;基层干部跑外卖60天,调研骑手真实需求,推动完善骑手驿站选址和功能……一项项精细化治理举措落地见效,创造了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和角落,不断提升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如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与日俱增。吃住行游购娱,很多生活场景中,“有没有”不再是问题,“优不优”正成为检验服务供给水平的关键。如何增强获得感?怎样营造氛围感?与时俱进回答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才能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城市治理这件千头万绪的大事,恰是由千千万万的小事构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靠粗放治理的老路子行不通。让城市治理更精细,要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做到“合情合理”,尽可能让决策兼顾理性与温情。尊重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因地制宜、一题一策,才能找到城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也要认识到,打磨细节,不能脱离实际、流于表面。精细化治理,应基于客观全面的调研论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此前,有地方以所谓“美学统一”为由,对店铺招牌颜色样式提出“一刀切”的苛刻要求,损害了群众利益,加重了基层负担,值得警醒。不尊重群众感受,片面追求整齐划一,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反映的是政绩观错位、发展观扭曲,是城市治理的“误区”“雷区”。“面子”光鲜,“里子”也敞亮,才是城市治理的应有追求。
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切身可感的小变化涓滴成河,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美好。(尚嵘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