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范商业 / 正文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爱范商业 2025-07-05 00:05:11

当我们谈论 macOS Tahoe 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这个全新的液态玻璃设计,或者消失的启动台,还有那个变来变去的访达图标。

但或许没那么为人所知的是,macOS Tahoe 将会是最后一代支持 Intel 处理器 Mac 的版本,不过苹果承诺,还会为升级 Tahoe 的老 Mac 提供三年的安全更新。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苹果也同时宣布,后年的 macOS 28 将不再包含完整的 Rosetta 2,只包含部分组件,运行那些不会再更新的老应用和游戏。

也就是说,macOS Tahoe 既可以说是苹果全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押注 Intel 不如押注自己

现在看来,Mac 从ARM 到 Intel 的过渡走得相当平稳,甚至比当年从 PowerPC 上转移到 Intel 还要更丝滑,并且为苹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在当时,外界并没有那么看好 Mac 自研芯片。

主要原因是两个:从 x86 转变为 ARM,意味着苹果将抛弃 15 年来的应用生态积累;也有不少偏见,认为「ARM」芯片是手机专属,无法处理「桌面级」的繁重任务,x86 芯片依旧是干重活的首选。

并且隔壁家的微软在 Windows ARM 这个概念上可以说屡败屡战,即使联手了移动芯片巨头高通,Surface Pro X 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但事实证明,不是 ARM 不行,是同行们真的太拉垮。

现在回看,2018-2019 年那个节点,确实是苹果朝 ARM 过渡的最好时机:彼时的 Intel 裹足不前,一直潜心捣鼓14nm,而同期代工苹果 iPhone 和 iPad 处理器的台积电工艺已经来到 7nm,性能也逐渐接近,甚至超越 Intel 处理器。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 Intel 和 苹果 A 芯片性能历年对比图,图源:ANANDTECH

不过,M1 诞生的根本原因,不是苹果已经厌烦了关于 Intel Mac 太热性能太差的批评,而是苹果坚持自研芯片的水到渠成,《时代》杂志在 WWDC 后给出这样的评价:

苹果押注自己,可能是自押注 Intel 以来做过最佳的决定。

GPU、CPU 和内存同一封装,以及拉满的自研核心配置,M1 比起传统的电脑处理器,更像是一块超强的 iPhone 处理器,并且兼顾了低功耗和高性能,让全新的 M1 Mac 产品,比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老版本都要更好。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M1 过硬的素质,意味着 Mac 的转型之路通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为这条道路扫清障碍的,则是让 ARM 处理器也能运行 x86 应用的 Rosetta 2。

这个转移层的优越之处在于,在 x86 安装后就把大部分 x86 一次性翻译成 ARM 代码,运行时再针对部分代码进行优化。M1 的强大的单核性能以及大缓存也能很好支持 Rosetta 2,并且片本身也为转译设计了硬件加速机制。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 图源:Lo Zarantonello

所以即使是那些第一时间入手了 M1 Mac 的用户,也会发现这台电脑能够正常运行自己老 Mac 上的大部分应用,甚至会更快,整个转移的过程几乎无感无痛。

这可以说是 Apple Silicon 的一个缩影:硬件和软件都抓在自己手里,意味着彼此之间量体裁衣,提供最佳的体验,而行业里几乎只有苹果在手机、电脑上都做到了这点。

但 Rosetta 2 只是一种过渡的措施,无法完美支持一些体量庞大的专业级应用,因此还是需要开发者基于 ARM 原生开发,而苹果再一次展现了对开发者强大的号召力:连微软 Office 都在 M1 Mac 发售当天正式推出了 ARM 版本,也有不少在 Windows on ARM 完全没影的应用,在苹果开完发布会之后就火速官宣在开发 Mac 的 ARM 版本。

一年后的 M1 Pro、M1 Max 以及 M1 Ultra,则在 M1 的基础上,将统一内存、自研核心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证明 Apple Silicon 不仅有桌面性能,更有专业级性能,苹果也成功在 M2 时代将 Mac Mini 到 Mac Pro 的所有电脑产品线去 Intel 化。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虽然 M1 诞生时,苹果未必能预见到 2 年后的生成式 AI 井喷,但强力 GPU 核心和超大内存统一封装的模式,确实押中了未来行业对芯片的一种全新需要,而苹果也能顺着 M1 确立好的技术路线直接往上迭代,快人一步推出了能本地运行满血 DeepSeek R1 的 M4 Max。

搅动行业的鲶鱼

作为一个发展 50 年之久的品类,个人消费电脑市场,似乎已经步入一个长期稳定的迭代期,Apple Silicon 入局,真的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这潭死水。

当然了,自研芯片不会威胁 Windows 几十年的统治地位,但它展示的前景和技术路线,确实正在影响着整个行业,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M1 Mac 产品上市后,比苹果还更早打造 ARM PC 芯片的高通表示:

苹果 M1 的发布,证明我们进入 ARM 架构 PC 市场的决定是可行的。

参与了 M1 的前苹果前工程师 Gerard Williams,以及其独立的芯片初创公司 NUVIA,在 2021 年被高通收购,随后就推出了骁龙 X Elite 处理器,性能大幅领先之前的骁龙 PC 芯片,联手微软让 Windows on ARM 真正走向了「可用」。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即使是 x86 阵营,也从 Apple Silicon 这种高集成的模式中获益匪浅。

被苹果抛弃的 Intel,在 2023 年推出了主打「AI+低功耗」的酷睿 Ultra 系列,第二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Lunar Lake」,采用了和 Apple Silicon 一样的内存统一封装,实现了堪比 ARM 平台的高能耗比。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而 AMD 今年年初亮相的性能猛兽处理器 Ryzen AI Max,同样集成了多个 GPU 核心和大内存。虽然 AMD 表示自己立项早于苹果,但 Apple Silicon 的成功为他们证明了这种路线的可行性,项目得以落地。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Apple Silicon 的影响不只于单独几款产品,而是推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朝高集成、高能耗比的方向加速迈进,更带动了诸如迷你主机、PC 掌机这些小众品类的增长。

回到苹果自身,M 系列处理器不仅仅推了 Mac 一把,也在多个领域遍地开花,Vision Pro 和苹果自己的 AI 服务器中心中也有身影。

在这个算力竞争疯狂加码的时代,有自己的 AI 芯片,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

当然,这也意味着苹果除了每年的 A 芯片的大迭代,还需要负责有四款子系列的 M 芯片设计,并且后来者逐渐赶上,能耗比上的差距逐渐缩小,性能突破幅度也会不断放缓,这些都是选择自研芯片之后的挑战。

并且,ARM 的舒适区在低功耗的移动场景,一旦来到台式机这种功耗墙更高的领域,x86 的潜力能够完全释放出来,Mac Studio、Mac Pro 这些产品就显得不太够看了。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 Mac Pro 已经 3 年未更新,M2 Ultra 版口碑一般

毫不夸张地说,Mac 向 ARM 的转型,其实在他们发布 M1 那一刻已经基本可以宣告完成,而剩下的四年时间,更多只是让用户和开发者逐步和 Intel Mac 告别。

五年过去,即使是在 2020 年入手 Intel Mac 的用户也来到了换机周期,而我们 Mac 上大部分应用也都已经是专门为 Apple Silicon 开发或者是通用应用,因此终于到了彻底说再见的时候。

我还记得去年终于将 MacBook Air 从最后一代 Intel 换到 M1 的那种感觉,明明是同年发布,外观也别无二致,但使用体验明显属于两个时代,后者没有噪音,很难发热,很少卡顿,而它已经四岁了。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回看 2020 年那场 WWDC,会发现库克在预告 M1 即将问世之后,还透露苹果内部正在酝酿一些基于 Intel 芯片的全新 mac。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而五年过去,这些神秘的新 Intel Mac 终究没能问世,但这次没有人批评苹果画饼跳票,因为我们真正期待的 Mac,已经都在苹果官网上了,它们配备的是 Apple Sil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