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新疆记忆⑥丨客运车轮转 博州岁月新

央广国内 2025-07-05 16:22:54

  7月2日,博乐市市民崔红指尖轻触屏幕,一张通往乌鲁木齐的列车电子车票便生成。身旁79岁的崔怀志凑近屏幕,望着手机界面上全程旅时3小时51分的字样,眼睛里泛起一层湿润的光。“不到4个小时就能到乌鲁木齐……”老人喃喃自语。四十多年前,同样是去乌鲁木齐,他要在颠簸的客车上熬过整整两天两夜。

  时光倒回1976年,退伍返乡的崔怀志成为博州客运公共汽车站的跟车售票员。

  “那时的博州客运公共汽车站站内设施较为简陋,容纳的旅客数量不多,供旅客短暂休憩的只有几个长条木椅。客车冬天漏风,冻得人打哆嗦;夏天闷热,发动机的热气直往车厢里灌,每个人后背都会渗出汗渍。”每次出车途中,崔怀志攥着铁皮票夹,扯着嗓子喊站名。

  改革开放的浪潮让该汽车站迎来高光时刻。“1990年前后,我们开通了通往伊宁市、克拉玛依等长途线路,来坐车的旅客更多了。”崔怀志说,那时候车站前的广场上,各地牌照的客车排成长龙,车站旁的小饭馆、旅店生意红火。

  说起这段经历,老售票员石建娥拿出珍藏的当年手写票据。“以前车票都是手工填写,最远的线路票价也就十几元。每天早上天不亮,售票窗口就排起长队,农牧民背着自家产的奶制品、羊毛来销售,再买些生活用品回去。”

  多年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公路客运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革新,不仅实现了硬件设施的迭代,更迈向智慧化运营的新阶段,让旅客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全、更高效。

  7月3日午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安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监控室内,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织成智慧网络。石建娥的儿子冀宣齐紧盯屏幕,用对讲机提醒客车驾驶员:“前方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注意保持安全车距。”这个场景,与石建娥当年售票的岁月形成鲜明对比――曾经靠双腿核对车次、扯着嗓子维持秩序的日子,早已化作时代的记忆。

  如今的博州,立体交通网络纵横延展:钢铁巨龙般的列车穿梭南北,银翼客机划破长空连通远方,舒适的客车更像灵动的纽带,串联起城市与乡村。城乡客运一体化按下“加速键”,“村村通”工程让柏油路延伸到每个村,客车直接开进村口,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舒适客车,轻松抵达博州各县市,甚至踏上更远的旅程。

  从解放牌客车的颠簸,到高铁动车的风驰电掣;从手工售票的温情,到智能出行的便捷,博州的客运史像一卷随车轮滚动的胶卷。车轮滚滚向前,不仅载着群众奔向美好生活,更载着博州驶向更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