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汗疱疹、痱子、脚气这三种皮肤病也是说来就来了。很多人被汗疱疹、痱子和脚气轮流单打、混合双打、混合三打……
今天,来跟大家讲解下这三种夏天高发的皮肤问题,以及正确的应对处理办法。
痒得受不了的汗疱疹
汗疱疹通常长在手心、手指上,一长就长一片,密密麻麻的,外表看有点像一堆小水珠。
汗疱疹也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湿疹类型,尤其在春末夏初时容易高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痒:痒的程度堪比被蚊子咬,关键还是持续地痒;
痛:水疱内含有疱液,除了有瘙痒感,还可能伴随烧灼感,水疱一般2~3周后会干涸脱皮,此时可能会有疼痛感;
对称分布:也就是说手指一侧皮肤长了,有可能另一侧也有;
反复发作:汗疱疹很容易复发,今年长了可能明年也要长;
小朋友、年轻人容易中招:汗疱疹多见于年轻人、中年人,以及部分小朋友,老年人一般不怎么长。
得汗疱疹,不光因为汗多
汗疱疹的名称中有个“汗”字,很多人就以为跟是汗多或者汗腺分泌有问题造成的,其实这个皮肤病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汗,更多的是跟这些因素相关:
1.过敏反应:接触镍、铬等金属,如戴了含有这些金属的首饰、手表会出现的过敏反应;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比如有的人就对某些洗衣液、洗洁精中的部分成分过敏,使用后就会出现汗疱疹。
2.真菌感染:其他部位比如足部有真菌感染的情况,也可能因为免疫交叉反应,引发手部出现汗疱疹。
3.精神压力与生活习惯:情绪波动、吸烟、日晒及睡眠不足可能诱发或加重。
4.有家族史、有湿疹病史。
虽然汗多不是汗疱疹的直接的致病因素,但它会加重汗疱疹的症状。尤其在夏天,汗水比较多时,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下,可能破坏皮肤屏障,诱发或加剧炎症反应。要是汗疱疹的水疱破损了,还可能会加重感染。
汗疱疹的治疗,可以靠忍
汗疱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如果脱离过敏、感染、精神压力等病因的话,一般半个月左右即可自愈。
汗疱疹痒起来的时候,真的不建议去抠!抠一时爽,要是水疱抠破了,可能会长期反复不愈,或者感染化脓。
简单的方法如冷敷会有帮助,但热水冲洗会加重。有些汗疱疹还会起鳞屑,可以使用保湿霜进行保湿。
用药方面,一般情况下可以尝试用炉甘石洗剂外擦,如果发现水疱有破损,就不建议使用。
如果确定是清洗剂、洗衣粉这类产品引起的汗疱疹,可以在使用时戴上手套,出汗后及时更换。
另外,汗疱疹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药物缓解。同时,对于容易长汗疱疹的朋友,要注意在洗手洗脚后擦干水分,并注意随时保湿。
擦干水分和随时保湿都很重要:
擦干水分关键在于擦掉的是浮于表面的水,随时保湿是补皮肤真正需要的水+油+锁水因子。
为什么要先擦干?
防水分滞留:汗或洗手后的游离水若长时间滞留,会让角质层泡胀、变软,屏障反而更脆,汗疱疹水疱也更容易破。
防二次刺激:残留水分里往往含皂基、洗涤剂成分或汗液中的盐分,闷在表面等于持续刺激。
减少真菌/细菌滋生:潮湿环境是病原微生物的温床,尤其夏季高温。
为什么又要马上保湿?
补“油”修屏障:保湿剂可以帮你重建脂质砖墙结构,减少经皮水分流失,维持皮肤屏障。
降低瘙痒阈值:健康屏障让角质层厚度、pH值、微生态恢复正常,瘙痒和刺痛都会减轻。
一句话总结:干的是表面水,润的是角质层,维持健康皮肤屏障。
这些做法,都是错的
1.狂用止汗露:有的人为了不长汗疱疹,长期用止汗露,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因为长期使用止汗露反而可能造成毛孔堵塞,加重皮肤的刺激。
出汗较多的朋友可以通过及时擦干、更换衣服等方式,减少汗对汗疱疹的影响。
2.多洗手缓解汗疱疹:有汗疱疹的人里面,手爱出汗的比例也比较多,有的人手一出汗就去洗手,甚至每次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来洗,觉得这样才干爽,但这样做是严重错误的――频繁用肥皂洗手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脱皮加重。
出汗多最容易长的痱子
痱子也被称为热疹、汗疹,是一种因高温潮湿环境下汗液排出受阻引发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长痱子的确跟汗水有关
痱子的出现就跟汗有关了,主要因为“汗出不畅”――当外界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时人体出汗量剧增,若汗液无法及时蒸发或排出,就会使汗腺导管内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导管破裂,溢出的汗液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成年人一样会长痱子
不要以为痱子是孩子的专属,成年人一样容易长,尤其是从事高温作业的工人、户外工作者,以及肥胖、爱出汗、穿着不透气衣物的人群。
此外,长期卧床,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导致身体代谢加快、出汗增多的成年人,也属于痱子的高发人群。
三种痱子最常见
最常见的有白痱、红痱、脓痱三种类型。
白痱:表现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易破,也不痒;有时候发烧时,会出现这种白痱。
红痱:夏天最常见的就是这种,皮肤上出现密集的红色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明显红晕,伴有瘙痒或灼热感。
脓痱:在红痱的基础上出现针头大小的浅表脓疱,可能有细菌感染。
痱子VS湿疹,很多人都分不清
如何区分湿疹和痱子:
痱子通常是孤立的小粒状红色皮疹,严重的皮疹上有白色脓点。而湿疹的疹子没有明显分界,往往比较多样,严重的还有水疱、渗出。
湿疹和痱子的治疗也不一样,湿疹除了降温还需保持皮肤湿润,而痱子的护理除了降温之外,需要保持皮肤干燥,这也是为啥有的人把痱子当成湿疹来治,反而越治越凶。
正确应对痱子 要这样做
治疗痱子其实简单,就是让长痱子的人凉快点,保持皮肤的干爽。
天热该开空调、该开风扇时要开。要保持皮肤清洁,洗脸洗澡时用温水轻轻冲洗长痱子的地方,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
另外,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但再次强调一下,如果痱子有破损就不能用!如果出脓痱、感染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抗生素药膏控制感染。情况持续加重出现发热、皮肤大面积红肿、渗液等,要及时就医。
痱子粉,不要乱用!
传统痱子粉多含滑石粉、氧化锌、薄荷脑等,有吸湿、收敛、清凉止痒等作用,如果是没有皮损的皮肤,为了预防长痱子,可以少量用在容易出汗的部位;但已经长了痱子,尤其是红痱、脓痱,使用痱子粉可能会让粉黏附在皮疹表面,阻碍汗液蒸发,加重炎症。
对于婴幼儿,用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误吸或者进入眼睛。
总的来说,痱子粉并非预防痱子的必需品,更推荐降温、干燥来解决这一问题。
又痒又臭的脚气
脚气又叫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脚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是一种会传染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痒、脱皮、起水疱,还会出现脚趾之间糜烂、浸渍发白,可伴发臭味。
虽然说脚气一年四季都可能会有,但夏天是脚气的爆发季。作为引发脚气的主要“元凶”,皮肤癣菌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繁殖速度惊人。再加上夏天穿凉鞋、游泳、去河边耍水、穿鞋捂汗等生活方式,都给了真菌更多的机会。
脚臭≠有脚气
很多人都以为脚臭就肯定有脚气,这是错误的认识,有脚气的人脚肯定会臭,但脚臭的人有可能就仅仅是臭而已。
单纯的脚臭多半是脚部皮肤表面的微生态失衡导致的,其中某些细菌(如短杆菌属)过度繁殖,通过分泌的蛋白酶产生大量硫化物从而产生臭味,主要特征就是臭、味道大、脚部汗多,这种是不需要治疗的。
但脚气除了臭,主要更多的伴随脚痒、脱皮,起小水疱,甚至脚趾之间还有糜烂,这种是真菌感染,是必须治疗的。
这两种方法都治不了脚气
1.白醋泡脚:醋酸虽然能够抑制一些细菌的生长,但对于引发脚气的真菌来说,白醋的杀菌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表明,5%醋酸溶液需持续浸泡48小时才能杀灭真菌,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坚持用白醋泡脚这么长时间。直接用白醋泡脚还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等问题。
2.碘伏泡脚:碘伏是一种广谱消毒剂,理论上是可以杀灭真菌的,但实际上,它不能作为脚气的主要治疗手段,碘伏泡脚没有很大意义:
首先,碘伏接触皮肤后会被汗液、油脂稀释,作用时间短、杀菌浓度不稳定。
其次,真菌常常“藏”在皮肤的角质层深处,碘伏只能杀灭表层的病原,难以彻底清除。
再次,长时间使用或大面积使用碘伏,部分人群(尤其是敏感肤质)可能出现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最后,碘伏没有“抑制真菌生长”的持久作用,不能像抗真菌药物一样穿透角质层、维持浓度。
所以,碘伏作为脚气治疗方法是不推荐的,但可以作为前期辅助清洁剂,配合药物进行使用。
治脚气还是要靠这些药
在治疗脚气上,常用的药物有很多,至于具体你适合哪种,还是去就诊听医生的推荐。
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为了达到治疗效果,应足疗程、足剂量使用这些药物,不要自己觉得稍微缓解就私下停药了,真菌感染是很容易复发的;涂完药后,记得等几分钟药物吸收后再穿鞋袜;用手涂药时,涂药后清洗双手,避免造成二次传播。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