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程曼诗
当武汉水上公安将劝阻野泳学生的信息实时通报给教育部门,当无人机盘旋在汉江上空用乡音喊话劝离戏水孩童,湖北防溺水工作正以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构筑起守护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立体防线。
制度创新是防溺水工作的压舱石。武汉建立的未成年人防溺水实时通报机制,打破了公安与教育部门的壁垒,形成“劝阻――通报――教育――监护”的闭环管理。这种将隐患处置在萌芽状态的机制设计,让单次劝离转化为持续教育,倒逼家长履行监护责任。而“六不”原则的普及与“四个一”救生设施的标配,则以制度刚性明确了行为边界与救援保障,让安全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正是各部门的协同联动,让纸面规定成为守护孩子们安全的防护屏障。
实践创新让安全防线更具韧性。无人机巡视与土法喊话的结合,既发挥了科技手段的覆盖优势,又用接地气的表达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黄石警方改编的《防溺水阵线联盟》以“洗脑”旋律传播安全知识,襄阳微视频用“生命不能回放”的警示直击人心,这些创新表达让防溺水教育走出刻板说教,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用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传播安全知识,既深入浅出,又引人深思,是十分用心的创新实践。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将救援设施与实战演练相结合,让“救生圈、救生绳”不仅是摆设,更成为群众能熟练使用的“救命工具”,这种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应对”的转变,彰显了实践创新的深层价值。
风险预判与群防群控是防溺水的关键环节。入夏前对重点水域的隐患排查,暑期对学生活动轨迹的动态研判,体现了“关口前移”的治理智慧。而动员社区志愿者、沿岸商户参与巡逻,则将专业力量与民间智慧有机结合。家长作为监护第一责任人,通过观看《一秒》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强化安全意识,更让防护网从社会延伸至家庭。当每个环节都能预判风险、每个主体都能参与防控,溺水隐患便无处遁形。
防溺水从来不是单一部门的独唱,而是一场需要制度护航、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大合唱。从实时通报的机制创新到无人机巡逻的技术赋能,从救生设施的标配到家长意识的觉醒,湖北的实践证明:唯有将安全理念融入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让创新举措覆盖风险防控的每个节点,才能筑牢生命防线。这个夏天,当江风拂过岸边的警示牌,当孩子们传唱着防溺水歌谣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一座城市守护未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