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云养经济”系列报道之三:梦碎“万亩茶海”

央广独家 2025-07-18 08:30:21

编者按: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云养经济”的旗号,通过互联网、电话宣传、组织聚餐旅游和参观养殖场等方式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线上认购果树、畜禽、茶场等,承诺到期后可获得高额回报,吸引群众投入资金。

为提醒公众时刻警惕套着“云养经济”外壳的非法集资和传销犯罪行为,央广网联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推出“云养经济”系列报道。在这组报道中,央广网记者前往安徽、四川等地采访数起案件,深入揭批此类案件的犯罪手法、刻画犯罪链路,以资镜鉴。

央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记者刘保奇 张胜坡)“这就是我们的茶园。”杨秀枝指着半山腰的一片茶园说。面对警方现场问询时,她仍没忘记自己的“职责”,堂而皇之地带领办案民警参观她们公司的“万亩茶海”。

杨秀枝是“圆梦茶海”项目所属公司――陕西泽源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泽源公司”)在贵州地区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管理该公司在贵州湄潭县的茶山、茶厂、山庄、茶籽油厂,以及接待前来考察公司项目的会员。

当看到办案人员把当地村干部叫来对证,杨秀枝终于低下了头。村干部告诉警方,该公司只在当地租了几亩茶园,根本没有什么“万亩茶海”。

2022年7月29日,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公安分局历经数月调查后,决定对“圆梦茶海”项目的涉案人员收网。彼时,杨秀枝的多位上级领导已经被捕,而她还在“坚守岗位”。经查,泽源公司实为一个披着互联网外衣,以购买虚拟物品和发展线下会员为盈利模式的传销组织,该组织以“圆梦茶海”App为载体进行传销活动,在全国28个省市发展会员达7.6万余人,涉案资金6.3亿余元。

为揭露此类案件的犯罪手法,央广网记者前往四川内江,试图还原这个在短短三四年间就蔓延全国、敛财数亿元的传销组织是如何滋生壮大,又是如何走向覆灭的。

“职业传销人”:这是肯定能挣钱的“新模式”

即使在泽源公司高管团队被一窝端后,很多会员依旧相信:“徐董能应付过去,等他出来还能带我们挣大钱。”在诸多会员心中,“徐董”是整个公司的精神领袖,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

会员们口中的“徐董”名叫徐刚,是泽源公司董事长,也是“圆梦茶海”项目的发起人和实控人。熟悉徐刚的人介绍,徐刚是安徽人,今年45岁,家庭条件一般,初中辍学后到上海学过汽修,开过汽修铺,因盗窃摩托车被判刑一年,后又到广东的电子厂打过几年工。

此后,他相继在陕西、广东干过直销。2014年后,他在陕西加入传销组织。2018年,他经人介绍来到四川泸州,发现当地传销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空白,于是想在这里另起炉灶。

徐刚到案后表示,当时他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河南的程序员高成,请他给自己做一个种茶树的互联网应用程序,他要求这个App要有在线商城和种植虚拟茶树的功能。其中,种植茶树的功能要包含奖励模式和提现规则,否则不会有人参与。之后,他就组织人员发展会员,在这个App里充值现金种植虚拟茶树,并依托奖励模式刺激会员发展新会员充值。

徐刚说,最初他采用比较传统的金字塔传销模式:“会员在网络商城注册,缴纳168元的门槛费后入会,以人拉人的方式发展下线,每发展一个下线有10%的提成。”但是他在2019年发现这种模式做不下去了,自己开始赔钱了。

“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分配不合理,按照逐级提成的模式,有可能因为层级和提成的人太多导致公司倒贴的情况。事实证明,这种运营模式最终难以为继。”徐刚解释。

于是,徐刚要求高成重新开发一个App,高成按照徐刚的要求,参考QQ农场的玩法开发出了“圆梦茶海”App。

“云养经济”系列报道之三:梦碎“万亩茶海”

“圆梦茶海”App游戏页面截图(警方供图,央广网发)

徐刚称,在“圆梦茶海”App基础上,他制定了一套新的奖励规则,会员的主要收益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逐级提成,而是主要靠“种茶分红”,所有会员按发展下线的多少被分为大区和小区,大小区的上一级都是团队长,团队长只能从小区获得分红,大区的分红收益则归公司。相较而言,只要会员发展下线够多,获得的收益会比之前的逐级提成模式更多。“这样避免了层层分红,无论如何,公司都会挣钱,也让参与者更加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发展更多会员加入。”他说。

刘是内江市市中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圆梦茶海”案件专案组组长,从事经侦工作多年。他介绍,徐刚建立的这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颇为复杂,以前他从没见过这种传销模式,没有侦破案例可供参考。在办案过程中,他为了研究透这种模式耗时两三个月。他曾反复问过徐刚:“你是怎么想出这种模式的?”徐刚的答复略显模糊却又切中要害:“我最喜欢这个模式的原因,就是它能让公司有收益,其他的不管。试运行后,我就发现这个一定能挣钱!”

公司宣称:“一年可回本,三年可挣上百万”

“圆梦茶海”App上线初期,徐刚采取的是单纯的线上经营模式,玩法类似QQ农场。在这个游戏中,徐刚相当于总场长,掌控着无限的土地分配权和收益分配权。会员通过缴纳168元、1680元、8400元、16800元等不同金额的门槛费后,便可以对应获得农户、场主、庄主、产业园主四种虚拟身份。平台根据会员的身份分配不同数量的土地,分别是:农户可获得3块土地、场主获得6块土地、庄主获得12块土地、产业园主获得20块土地。

“买”到土地后,会员就可以在App上购买种子种植虚拟茶树。平台售卖的茶种分为四类,分别为毛尖茶树、遵义红茶树、翠芽茶树、古茶树,对应的价格为1680元、8400元、16800元、84000元每棵,一块土地可以种植一棵茶树。

“圆梦茶海”App的开发者高成介绍,“圆梦茶海”无法通过线上搜索下载,只能通过上线推荐的二维码扫码下载。种下茶树24小时后,会员就可以收获茶叶,此后每天都可以收获,根据茶树种类不同,一棵茶树的收获周期在280天-340天,到期就会枯萎,会员需重新购买种子。茶叶收获以后需先在App上兑换成积分,1积分等于1元人民币,会员可以在App里面提现积分,但平台会收取3%的手续费。

徐刚表示,会员在平台上可以获得两类收益,一是静态收益,即种植茶树卖茶产生的收益。例如,一棵1680元的毛尖,最终收益是336元;一棵8400元的遵义红茶,最终收益是1680元;一棵16800元的翠芽茶,最终收益是3360元。

二是动态收益,它又分为直推奖、购买茶树分红、收获茶叶分红。直推奖只有被发展下线的直推人和间推人可以获得,奖励比例分别为门槛费的10%和4%。购买茶树分红,是指会员购买种子后,其上线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份和所处层级获得不同比例的分红。比如,一个场主会员的下线购买了一棵16800元的翠芽茶,该场主可以获得3%的分红,也就是504元,一位场主每天最高可获得1500元的茶树分红。最后,会员还可以从自己下线每日的茶叶收益中获取分红,即收获茶叶分红,分红规则与茶树分红类似,但不设奖励上限。

基于这一整套收益体系,“圆梦茶海”向会员宣称,成为茶主,一年可回本,三年可赚上百万。

刘向记者分析称,徐刚设计的这套模式,所谓静态收益规则,表面上确实规避了“传销层级达到三层及以上即可入刑”的规定,但动态收益规则还是难脱传销性质,只不过是用了一套更复杂的算法包装,从而达到最大程度为公司敛财目的。

不过,这套模式对普通会员确实也颇具吸引力,尤其是两种所谓分红奖励,可以让会员体会到每天都能从别人身上赚钱的快感,从而全力发展下线。记者从一份“圆梦茶海”会员投资统计表中看到,几乎所有会员都选择并推荐他人购买16800元/棵的茶树,这个价位既能让普通人不至于望而却步,又能保证一定程度的收益,有会员仅通过分红奖励就能挣上百万。

“云养经济”系列报道之三:梦碎“万亩茶海”

“泽源集团”为“圆梦茶海”会员组织的颁奖典礼(警方供图,央广网发)

然而,要维持如此高的收益率,“圆梦茶海”需要大量资金。徐刚坦言,会员购买土地的门槛费和购买种子的资金,是公司唯一的收入来源。“公司无法满足这样的高额利润回报,能做的就是反复让投资人得到收益以后继续投进去,这样公司才有源源不断的收入,让公司支撑得更久。”他说。

刘介绍,“圆梦茶海”发展初期只在泸州本地发展会员,公司每月收入只有100多万元,这在传销组织里属于“小打小闹”,他们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聚敛巨额资金,则是徐刚将线上模式和线下模式结合起来以后。

为了让会员相信自己的实力,徐刚在泽源公司旗下分别成立了专门的App运营公司、农业科技公司、茶籽油贸易公司、茶叶贸易公司、婚庆酒店、度假山庄,组成了一个看似庞大的“泽源集团”。为彰显公司实力,公司时常组织会员去贵州的茶树基地考察旅游。记者获取该公司拍摄的一段宣传视频显示:茶园一望无际,每隔不远就竖着一块宣传牌,写着“圆梦茶海示范基地,茶园主:×××”的字样。

“云养经济”系列报道之三:梦碎“万亩茶海”

泽源公司时常组织会员去贵州的茶树基地考察旅游,以彰显公司实力(警方供图,央广网发)

据杨秀枝供述,公司经常组织会员到贵州考察,会员以中老年人居多,每次来二三十人。到达当地后,会员们先到公司的度假山庄休息,然后参观茶山、菜籽油厂、茶叶厂,每次行程是2至3天。

“这些中老年人平时闲着没事儿,公司以近乎免费的价格安排他们过来耍一趟,他们很愿意,公司则趁此机会宣传业务,鼓励更多人来公司投资。”杨秀枝说。

据警方介绍,泽源公司在贵州租的茶园,虽然总面积不大,但为了让会员相信是“万亩茶园”,他们会在不同区域少量租地。会员参观时,从一片茶园到另一片茶园,坐车都要坐一个小时,造成“万亩茶园”的假象。

在泸州、内江等地大规模推广线下品鉴店是泽源公司的另一项业务。刘告诉记者,这种品鉴店表面上是泽源公司销售自产商品的线下门店,实际上就是会员发展下线的据点。店内商品的售价严重高于市场价值,且不面向普通消费者,只有会员才有资格购买,主要作用就是让会员相信这是一家既有茶园、工厂,又有实体门店的正规企业。

“以前他们在泸州也就发展了一两千名会员,但自从建立起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后,会员人数和集资额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公司收入从一两百万陡然增加到了上千万。”刘说,截至案发,“圆梦茶海”共发展会员76252人,平台充值金额6.3亿余元,平台提现3.5亿余元,平台获利2.8亿余元,而它真正的发展时间只有两年左右。

最后一搏:伪装上市公司,落网前正发动会员大规模融资

“圆梦茶海”这辆疾速行驶的传销列车,唯一的动力来源就是会员投资。然而,到了2022年,它已经显现疲态。

根据警方调查,泽源公司旗下有酒店、茶厂、茶籽油厂、茶园、度假山庄,但这些产业无一例外都是短期租赁而来,且无一盈利。

刘告诉记者,泽源公司用租来的房子开酒店,仅装修就花了四千多万。被查封前,该公司已拖欠员工数月工资。另外,茶园几乎荒芜,茶厂不产茶,茶籽油厂不产油,存放的几百瓶茶籽油连给会员发福利都不够。他曾问过茶籽油厂工作人员厂子的营收状况,对方说亏了80万。“我问他,你们开厂目的是啥?”对方说:“能干啥?就时常接待参观的群众呗。”

泽源公司的一名高管在接受警方询问时直言,这些子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让会员相信泽源公司是一家有实力的公司,而公司实际是靠赚取客户的投资款,然后用后面投资客户的钱还前面客户的利息。

杨秀枝表示,从公司的会员收入来看,公司在贵州投入很少,贵州的投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达到公司宣传效果就可以了。

程树州是泽源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据他供述,刚开始,会员投得少,公司还能满足兑现,后来投资人越来越多,投资金额也越来越大,公司又没有实体企业和经济收入来源,窟窿就越来越大,导致难以为继。

据警方调查,泽源公司后期为缓解资金紧张问题,鼓动会员不断复投。为了缓解现金流,公司还关闭过服务器。“他们曾以服务器升级为由数次关停服务器,这是为了让茶树不能产生收益,会员便不能提现,等收上来部分投资款后再打开服务器。后来,他们发现资金紧张的频次越来越多,再大规模发展会员也不现实,就开始想别的办法。”刘说。

高成供述,徐刚等几名高管有权限通过后台控制茶树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如果徐刚发现某个会员的收益过高,就会让他在后台修改数据。也就是说,老板想让你多收获,你就能多收获;想让你少收获,你就得减产。

程树州回忆,2021年年底,徐刚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拿一个公司去挂牌。他知道要想扩大公司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加入进来,“上市”宣传非常有效。2022年3月3日,他通过中介联系了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青浦服务中心,将贵州昕泽源梦茶业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挂牌。“公司在上交所挂牌的目的是增强会员对公司的信心,让会员投入更多的钱或发展更多会员。”他说,实际上,公司没有上市资质,只是在上交所挂牌。

记者获取该公司挂牌当天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在一个临时布置的会场里,徐刚亲临现场敲响铜锣,向台下十几位会员宣布昕泽源梦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的消息。”

“云养经济”系列报道之三:梦碎“万亩茶海”

公司挂牌当天,在一个临时布置的会场里,徐刚亲临现场敲响铜锣(警方供图,央广网发)

刘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所有上市流程相关事宜,包括这场所谓“挂牌仪式”都是泽源公司花16万从中介公司购买的服务。

“会员们不知道公司的上市流程和上市公司需要的条件,我们只要满足注册条件,有这么个仪式就行。敲锣那天,徐刚亲自过去,我们拍照、拍视频,然后发给会员,告诉他们公司即将上市。”程树州说。

据刘观察,虽然徐刚文化程度不高,但善于包装自己,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各种儒家、道家、佛家的箴言,说话文绉绉的。他还很注重自身形象,出门喜欢带随从、开豪车、住豪宅。如果陌生人初次见他,第一感觉会是,这个人肯定是个做大生意的老板。

刘说,此人还善于观察把握人的心理,能在三言两语间迅速掌握一个人需要什么、爱听什么,然后在聊天时专说别人爱听的话,博取他人好感。除了很多人想跟着他挣钱之外,其人格魅力也是让部分人折服的原因之一。

事实证明,徐刚想通过包装上市公司,继续收割会员的计划非常顺利。“他宣传的回报率很有诱惑,投100万买公司原始股,最后能分800万,很多会员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倾家荡产也想搭上徐刚的‘上市快车’,有人把各种网贷、小额贷款都借了一个遍。”刘说,一名从普通投资者一路做到泽源公司高管的会员,把之前从“圆梦茶海”挣到的200万复投了进去,又借了200万的贷款,就想一次性实现财务自由。

2022年7月22日,内江市公安局专案组获悉,当天泽源公司准备召开股东大会,所有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都要参加,徐刚将正式宣布股东激励计划。于是,专案组决定在会场对相关涉案人员实施抓捕。

2023年9月,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徐刚等人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不等,并处罚金。

刘记得,抓捕当天,徐刚在警车上说:“我知道有这么一天。”

(文中杨秀枝、徐刚、高成、程树洲为化名)

“云养经济”系列报道之三:梦碎“万亩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