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高原之巅 青年团队守护长江源生命禁区

央广国内 2025-07-19 11:15:04

作者:纪佳琦

高原之巅 青年团队守护长江源生命禁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那曲7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纪佳琦)在西藏那曲,格拉丹东姜根迪如冰川之畔,海拔5380米的凛冽寒风中,一座十余米高的监测塔巍然矗立。

这里被誉为“长江第一滴水”,是那曲市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最前沿哨所,实现了对冰川、藏羚羊、生态修复、河湖湿地等长期连续自动监测。

高原之巅 青年团队守护长江源生命禁区

“长江第一滴水”姜根迪如冰川监测点的完工状态。受访者供图

这支由项目承建单位武汉一家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当地藏族青年组成的团队,成员大多数为“90”。“点位建设90%以上的参与者是年轻人,”“天空地一体化”建设项目经理虞文浩介绍说,青年力量被精准投入到前后两端。

在后方软件研发阵地,青年工程师们潜心攻克难关,专注于动物监测识别的AI算法研发,精心构建着“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平台的核心,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唐北无人区腹地前线,另一群青年肩负着更艰巨的挑战,攀登高地、建高塔、架设备。施工点位于保护区核心,距离那曲市区300公里以上,许多地方甚至是没有成型的“野路”。虞文浩向记者回忆起,去年向长江源头冰川监测点挺进时,短短120公里路程,车队在崎岖荒野中跋涉了两天。抵达后,团队在海拔5380米的冰原扎营,驻扎了20天,与严寒和稀薄空气展开拉锯战。

在无人区的施工中,熟悉高原环境的藏族青年与外地汉族青年工程师并肩作战,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强大合力。技术骨干多来自武汉,现场每一座监测塔的崛起,都离不开当地藏族青年的汗水。虞文浩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了安多县牧民朗杰的故事,这位家境殷实的藏族小伙并非为了薪酬,已连续两年主动加入施工队,动力源于“见识外面的世界”。他一直跟着一位老师傅学艺,如今已能熟练配合搭建十几米高的监测塔。

高原之巅 青年团队守护长江源生命禁区

朗杰配合师傅搭塔。受访者供图

在广袤的无人区,要通过传统运营商实现网络覆盖近乎“天方夜谭”。如何让监测数据“回家”?团队创新引入高通量卫星通信方案,通过位于36000公里高空拥有超100Gbps通信容量的高通量卫星,在每个站点和后端监测中心之间,架起一条高速数字天路,确保了关键监测视频的实时回传。“虽然单点资费不低,但相比在无人区铺设光纤的‘天文成本’,减少很多,同时也避免了大规模杆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虞文浩说出了这一选择背后的关键突破点。

这套由青春智慧浇灌而生的系统,正深刻改变着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古老模式。过去,每年6至8月藏羚羊迁徙季,巡护人员需长期驻守关键点位,进行人工护航,任务繁重。如今,初步覆盖11个点位的监测体系,已展现出巨大潜力。虞文浩充满信心地预估:“未来规模扩大后,至少可释放50%得人力投入更精细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高原之巅 青年团队守护长江源生命禁区

监测到的雪豹。受访者供图

自2023年启动至今,这群以青年为中坚力量的建设者们,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之巅,从零开始建起的不只是监测塔,更重要的是,一套覆盖冰川、湖泊、藏羚羊、雪豹等自然资源与旗舰物种的智能监测识别网络已初步形成,森林草原火情及人类违规活动能够被实时监控,同时将首批11个监测点通过高通量卫星,接入国家公园感知系统,架起了跨越自然鸿沟的技术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