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7月22日电 题:用奋斗书写深蓝人生――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马少利
新华社记者李秉宣
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左二)向战友演示专业工具使用方法(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
尽管台下坐着的都是舰炮武器系统领域的一流专家,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介绍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时,仍胸有成竹。
最终,某装备技术革新项目获得专家们一致认可,顺利通过评审。
那天,马少利发了一条朋友圈:十年谋划,三年准备,今天终成现实。
这是他从军27年又一个里程碑,也是这位海军“兵专家”用奋斗书写深蓝人生的缩影。
马少利的军旅生涯,是从一艘排水量仅400吨的导弹护卫艇开始的。
彼时,艇上主炮刚换装新型指挥仪,因操作复杂命中率低,战友们仍习惯用手动瞄准。
“电动射击为啥不用?”这个疑问让马少利“着了魔”。他软磨硬泡要来原理图,在战位旁支起小马扎,对着密密麻麻的线路图一点点“啃”。
图纸被海风浸得发皱,他就用透明胶带粘好;术语看不懂,就追着班长问。
几个月后实弹考核,他使用新型指挥仪,8发炮弹接连命中目标,大家记住马少利这个名字的同时,开始改用新装备。
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中)带领战友进行装备检视(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
2015年海军维修技能比武,马少利要挑战一型完全陌生的舰炮。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四五十摄氏度的甲板上练拆装,手臂被烫出连片水泡;为搞懂一个射击原理,反复给专家打电话。最终,他在6个项目中拿下3个满分,从“门外汉”变成技术能手。
“没有什么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马少利说。
如今每次实弹射击,马少利仿佛能感受到发射药在炮膛内膨胀的细微震颤,能“看见”炮弹穿过气流时弹道的微妙偏移。
“炮就是我,我就是炮。”马少利这样形容这种感觉。
他的电脑里,存着27年来上万发炮弹的射后分析数据:舰体摇摆幅度、发射药膨胀速度、弹道受风影响角度……几十万条数据汇聚而成的经验,成就了他实弹射击时首发命中的精准。
“竹子前4年只长3厘米,第5年却能每天长30厘米。”马少利常说,他的成长就像竹子――15万字学习笔记是根系,几十万条数据是养分,扎根越深,拔节越猛。
“光自己会不算本事,要带领更多人能打胜仗。”2017年接装新舰时,马少利看着年轻战友对着复杂装备犯难,萌生了编教材的念头。
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利用培训和休假的时机,先后到院校和厂家学习,向教授专家、技术人员取真经。
编写《某型舰炮电气原理与维修》时,他在器材舱搭起工作台,700多个日夜熬白了他的鬓角。
教材出版那天,他收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教授汪德虎的短信:你把“天书”变成了“兵书”!
这本教材后来被海军作为统编教材推荐到各单位使用。
脚步从未停歇。马少利又带领战友拍出50多个教学微课,把“快速瞄星法”等绝活变成标准化流程,让新兵掌握主炮操作的时间大大缩短。
如今,单位枪炮专业的骨干,大多都是他带出来的兵,其中3人成长为高级军士,30多人担任班长、技师等职务,20多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有一年某舰主炮故障,千里之外的战友打来电话,他一步步指导,直至故障顺利排除。“马班长的本事,像主炮的火药,能点燃一群人的战斗力。”战友们说。
从一个穷苦山村的农村娃成长为海军一级军士长,从高射机枪手到“舰炮兵王”,27年来,马少利用奋斗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深蓝人生。他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赶上了人民海军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这是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
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左)带领战友开展战位操演(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