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父亲的钢笔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7-24 20:12:59

父亲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泛黄的入党申请书,落款是1990年。作为村里较早的党员之一,他总说:“党员就得像秤砣,才能压得住歪风。”这句话,成了我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2003年夏,村里修灌溉渠的工程招标在即。某个闷热的傍晚,表叔拎着两瓶茅台敲开了我家院门。他把酒往茶几上放,脸上堆满热情的笑,对当时身为村支书的父亲说:“朱哥好久不见,听说村里最近要修水渠,你看能不能把这个的工程项目给我?”父亲一言不语,径直盯着那两瓶酒,突然他抓起白瓷碗重重一磕,惊得窗外的龙眼树都抖落几片叶子。

“拿走!工程款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容不得半点歪心思。你再敢送东西过来,我就敢举报你!”父亲脖颈上的青筋突突直跳,吓得表叔抱起酒瓶夺门而逃。母亲望着摔裂的碗叹气:“好歹是亲戚……”父亲却摸出陪伴他二十年的英雄牌钢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写道:“公权姓公,一丝一毫不能私用!”

那年我十四岁,第一次读懂父亲钢笔尖渗进纸背的力道。

老家院子里有棵龙眼树,树下摆着磨得发亮的板凳。每逢周末,父亲总在这里开“家庭党课”。他掏出珍藏的旧党刊,用钢笔划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当年修水电站,党员突击队七天七夜睡在工棚。”“救灾粮过手,一粒米都不能沾。”……

我考上公务员那年,父亲把钢笔郑重放进我手心。镀金的笔帽已斑驳,笔杆上“为人民服务”的刻痕却清晰如昨。“记住,心中的信仰比任何秤杆子都重。”他指着村委墙上“公生明,廉生威。”的标语,眼角的皱纹里凝着三十载风雨。

如今办案遇到难关,我总习惯性转动钢笔。金属外壳沁着岁月的凉,笔尖却始终温热——那是父亲用半辈子捂热的信仰,正在我手中续写新的刻度。(容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