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我的母亲》作者安三山:幸福是“健健康康,能做点事”

央广独家 2025-07-25 18:58:19

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郭佳丽 付可)“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在人来人往的太原火车站旁的临时劳务市场,66岁的安三山写下这样的句子。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让无数人读懂了一位母亲的坚韧,也看见了一位普通劳动者对文字最纯粹的执着。

“当时加上沟通、吃饭、休息一共用了三四个小时,实际上创作《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花了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提起这篇网友熟知的文章,安三山坦言没想过会引起关注,当时最打动他的是若能现场写出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可以获得1000元现金奖励,“这可是我三天的工钱啊”。

抽到“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时,安三山说心里有种被击中和点燃的感觉,回忆就自然而然冒出来了:“也没什么好修饰的,心里想啥就写啥,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儿。”

他笔下的母亲,是那个在艰苦年代里操持全家十口人吃喝的“顶梁柱”。“我们弟兄五个,姐妹三个,加上爸妈,整整十口人。”安三山记得,那口全家共用的大铁锅,“煮十个人的饭,费劲得很”,这些细节琐碎却滚烫。

这篇文章的走红,也让安三山的儿子感到意外。“我都没刷到,那天正好是离校的最后一个晚上,半夜有人给我发了个链接,点开一看才知道是我爸写的。”他坦言,父亲写文章能火,是全家人都没预料到的事。在他印象里,父亲只是喜欢写写东西,“会在家看书看报时摘抄一些内容,写在笔记本上。”

安三山家里门上张贴着自己书写的毛笔字――“全家幸福”,他理解的幸福是“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还能为社会做点事”。安三山说,和母亲那个年代比起来,现在的日子过得很满足了,“不愁吃穿,身体硬朗,多好啊。”

这次被邀请参加央广网“银发力量・老龄盛典”活动,安三山还特意带上了退伍证。高考结束后,安三山曾参军服役三年,军人的奉献精神也成为了他性格的一部分。“今年我66岁了,如果还能为社会做点事,我很高兴,说明我还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