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7月27日电 题:从烽火童年到精神火炬:九旬抗战老兵的红色记忆
新华社记者王昕怡、李俞辉
在香港新界屯门龙鼓滩的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前,90岁的抗日老战士林珍拄拐而立,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她身形瘦削,声音却清亮高亢,正向前来的大人和孩子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战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老人潸然泪下。
本月初,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林珍登上访港的海军山东舰,难掩激动之情,高唱起《东江纵队之歌》。激昂的旋律里,有她对峥嵘岁月的追忆,有对今日国家的自豪,更寄托着对年轻一代“薪火相传”的企盼和“国安家好”的祝愿。
烽火童年
望着孩子们的稚气面庞,林珍总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香港被战火撕碎的岁月。“战争年代,没人能置身事外。只要是中国人,有颗中国心,就得同仇敌忾。”她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讲。
1941年12月8日清晨,九龙城打鼓岭道41号的阳台,成了6岁林珍记忆里抹不去的坐标。她第一次看见日军飞机掠过启德机场,“轰隆声像要把天撕开”。冬日的阳光突然变得刺眼,硝烟像黑纱罩住马路,难民抱着孩子蜷在路边,苍白的脸上布满泪痕,绝望在空气里蔓延。
林珍第一次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知。她看到了板车拉着席子卷盖的尸体经过,也记住了姐姐林展被日军欺凌的情景。大她15岁的姐姐,是指引她走向抗日的“灯塔”,也成了她童年最深的痛。
1943年的一天,几个日本军人押着双手被反绑的姐姐破门而入,叫嚣林展偷了军票,要抄家。“其实是他们想侮辱姐姐不成,就来寻仇。”林珍躲在母亲身后,眼睁睁看着日军当着家人的面殴打姐姐,一个军官拔出刺刀在姐姐脖子上来回比划。
“弟弟妹妹,若我被杀,要替我报仇!”姐姐的呼喊像烙铁烫进林珍心底。那一刻,家仇与国恨随着钻心的疼,一起刻进了这个年幼女孩的生命里。她说:“我们不想打仗,可被打了,总不能等死。”
少年担当
“坐在家里都挨打,不如跟着组织走。”母亲这句话,让林珍一家下定了投身抗日的决心。1943年冬天,8岁的她跟着母亲和哥哥,追随姐姐加入游击队,成了“小鬼通讯员”。
年幼的她常把情报卷成火柴棒藏在衣襟,或是混在水果篮里传递。班长教她认路:树上的刻痕是方向,石头是路标,还有接头的暗号。她很快学会了客家话,送信时不时需要穿过旱地、水洼、红树林和海滩,沟沟坎坎挡不住她的脚步。
做了半年通讯员后,林珍被调到伤兵医院当护理员。一开始只是送水喂饭、搞卫生,后来她学着给伤兵洗伤口、换纱布。艰苦时期,带着脓血的纱布要反复清洗、消毒,再利用。寒冬里,她洗纱布的手上满是又疼又痒的冻疮。
最让人揪心的是缺医少药。林珍看着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取子弹,战士们的叫声撕心裂肺。“可没过几天,他们就申请回战场,还笑着对我说‘阿珍别怕,我们总能打胜仗’。”
林珍回忆,负伤失明的洪大哥常鼓励她:“等胜利了,你回香港当白衣小天使,再给我治眼睛吧。”这句话,她久久记在心里,成为困境时照亮她的一束光。
薪火相传
抗战胜利后,林珍北上求学。1977年回港时,发现年轻人对港九大队的历史一无所知。“港英教育像层雾,遮住了真相,让不少人忘记了来时路。”自此,她成了讲述抗战历史的“火炬手”,在历史遗迹与校园间奔走宣讲。
1995年,林珍回港定居,联络上老战友后,投身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工作,从秘书长干到会长。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仍活跃在爱国主义教育一线。这些年,她时常冒酷暑带领年轻人参观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拄着拐杖进校园讲情报传递的细节。
在拔萃女书院,学生们通过AI对话虚拟的林珍奶奶和其他抗战老兵,“一键穿越”重走老战士抗战路,感动于先烈们前赴后继的无畏奉献。“林珍奶奶小小年纪就当了兵,这是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她身上学到了爱国、坚韧与勇敢。”该校中三学生陈霈琦说。
2024年9月3日,香港海防博物馆正式改设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林珍将自己2015年获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借予博物馆,作为揭幕后首个专题展览的重点展品,与老游击战士使用过的布袋、毛毯、手枪及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等珍贵文物共同展出,向世人讲述香港同胞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视,更要代代守护。”林珍站在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前,望着学生们朝气蓬勃的脸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