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工业园对劳动者健康权益行政公益诉讼案进行回访。 本报记者林建安 通讯员黄鹤摄
2022年6月28日,经检察官释法说理,王银柱和煤矿公司在山西省大同市检察院签署和解协议。 本报通讯员邢佳丽摄
2023年10月31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检察院联合该区总工会召开小型放射诊疗机构射线污染和劳动者权益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听证会。 本报通讯员陈纳儿摄
2024年4月,四川省泸县检察院检察官在村社干部的协助下到案件当事人家中调查核实情况。 本报通讯员许丽摄
呼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最自然简单的事,对于尘肺病人而言却是奢侈品――为了呼吸,他们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备受煎熬。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那些不合规、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煤矿和工厂接连被关闭,不少工人失业。更不幸的是,他们因过去长时间在粉尘环境中作业,患上了尘肺病。
大爱清尘是长期关注和救助尘肺病患者群体的公益组织。该组织2025年6月发布的2024中国尘肺病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据估算,我国约有600万尘肺病患者,并且每年仍新增上万人。尘肺病是我国第一大类职业病,如何保障尘肺病人的合法权益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
患病后的艰难呼吸
“我这病难受啊,严重时走五六步路就得歇歇,整夜整夜睡不好觉。”2024年10月,记者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的一处房屋内见到了尘肺病人王银柱。刚满52岁的他说话时带着明显的喘息,接近一米八的个头,身形却瘦削得很。
他向记者回忆起矿井里的日常:没日没夜地在暗井底下忙碌,一车又一车地拉煤……“我记不得每天干了几个小时,只记得爬出来的时候,鼻子脸上全是煤灰,回家后儿子都认不得我。”
王银柱自1989年起在大同市某煤矿从事井下采掘工作,长期接触大量煤矿粉尘。2016年3月,他被医院诊断为“疑似尘肺病”,此后身体每况愈下。一年后,他被大同市某职业病防治所确诊为尘肺病三期,评定为三级伤残、部分依赖护理。
王银柱只是众多尘肺病人中的一个。曾经,他们为了生计走上矿山、走进工厂,用辛勤劳动托举家庭的希望,也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却因当时工作环境恶劣,留下了伴随终生的疾病。
四川省泸县的老钟谈起过去的工作,脑海总是浮现出粉尘弥漫的情景。他年轻时在当地一家硅砂公司工作,负责石英石的切割与打磨。“只要切割机一响,整个屋子就飘满了粉末,有时连身边的工友都看不清,头发、衣服、鼻孔里全是。年轻时没太当回事,现在才明白防护的重要性。”老钟望向窗外,话语中难掩遗憾。
2013年,老钟被确诊为矽肺病,评定为四级伤残。多年来,他时常面临呼吸困难的困扰,严重时还曾咳过血丝,只能靠药物维持身体状态,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十几年。
矽肺病属于尘肺病的一种。据了解,尘肺病目前尚无根治药物,即便脱离粉尘环境,病情仍可能持续进展。这意味着,一旦患病,往后余生都要与病痛相伴。
拿不到的工伤赔偿
工伤保险是切实保障尘肺病人权益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地政策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尘肺病人的申请赔偿路走得格外艰难。
2017年7月,生病后的王银柱无法继续在煤矿工作,被公司要求退出工作岗位,执行工伤保险待遇。然而,公司在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时,并未按其实际工资进行缴费。这直接导致王银柱的工伤保险待遇低于其应得标准。
“大半辈子都贡献给了矿上,现在得了病却没人管我。”王银柱跑遍了社会保险、劳动仲裁等部门,依然讨不到说法。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19年,王银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煤矿公司补偿其工伤待遇差额。法院审查后认为,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发布的《社会保险稽核办法》,王银柱的请求不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遂予以驳回。
老钟也面临着赔偿难题。2024年2月,老钟发现自己的基本医疗保险断缴了,便找到硅砂公司要说法,其间还遇到了3位也被确诊为矽肺病的同事。此后,4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多次前往当地人社部门申请仲裁,要求确立他们同硅砂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为他们补缴基本医疗保险,但却始终未得到想要的结果。
2022年,大爱清尘对国内10个省份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尘肺病人没有申请过赔偿,有明确劳动关系可申请工伤赔偿的尘肺病人仅占总数的4.1%,其中能拿到工伤赔偿的仅占1.22%。而尘肺病人从申请赔偿到获得赔偿平均需要23.5个月,花费时间最长的达到84个月之久。
检察监督破局
自己应得的钱为什么拿不到?无奈之下,2021年8月,王银柱来到大同市检察院申请监督。受案后,该院民事检察部门检察官韩滨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核实工作。
通过询问煤矿公司相关负责人、走访社保经办机构进行实际待遇差额核算,韩滨确认了煤矿公司在王银柱停工留薪期间降低其工资标准、造成其工伤保险待遇损失的事实。
“法院不受理该案的原因是认为社会保险费基数的确定应由工伤保险机构负责,但实际上王银柱此前已经向工伤保险机构提出了申请,因未获得支持才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情况下法院是应当受理的。”韩滨告诉记者。
王银柱的诉求得到了大同市检察院的支持,该院随后向山西省检察院提请抗诉。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出现――造成工伤保险待遇损失的责任,到底该由谁来承担,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们经过前期与当事人的沟通,了解到双方均有和解意愿,但因为赔付金额与预期差距过大,难以达成一致。”山西省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随后,承办检察官多次组织磋商,双方当事人最终于2022年6月28日达成和解,煤矿公司承诺在30日内向王银柱补偿工伤保险待遇差额18万元。
“该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通过类案检索发现,因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造成待遇损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能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可以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山西省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该院积极与山西省人社厅进行专题会商,最终在2023年推动山西省政府出台办法,完善了工伤保险待遇补差责任主体的相关规定。
“根据最新规定,用人单位未足额申报职工缴费基数,造成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支付。”山西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处长李长东认为,检察机关从个案办理推动制度完善,真正达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从制度上入手帮助他们
王银柱的维权之路虽走得艰难,但他无疑是相对幸运的一个:与企业有明确劳动关系,有工伤认定,真正获得了工伤保险待遇。
然而现实情况更多的是,一名尘肺病人要拿到工伤赔偿,需要依次历经劳动关系证明、职业病诊断、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尘肺病人中仅有一部分可以获得职业病诊断,被诊断患有职业病的人中又只有少数可以获得工伤认定,最后能拿到赔偿的更是少之又少。
记者了解到,2012年至今,已有百余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尘肺病问题建言献策,累计提交建议提案94份。
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日报社特别报道部高级编辑张临山提交了两份与尘肺病有关的建议:取消“职业性尘肺病”的定义;建立尘肺病患者救助保障中央专项基金。
张临山代表向记者解释说,非职业活动导致尘肺病的概率微乎其微,职业病诊断以劳动关系认定为前提会使职业病诊断程序复杂化。实践中,有相当比例的尘肺病人由于聘用流程不规范等找不到为自己负责的单位。对“职业性”前缀的强调,会将无责任主体的尘肺病患者挡在保障的大门之外。
当然,单纯地取消“职业性”前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张临山代表看来,“建立尘肺病患者救助保障中央专项基金”更为紧要,他建议以省级政府为责任单位建立专项保障制度和专项保障基金,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治理尘肺病问题。
“救助尘肺病人的方案有很多,但最核心的还是推出专项基金。”大爱清尘公益组织秘书长方晓星表示,对于那些没有交过工伤保险、找不到用人单位或单位破产、没有劳动关系的尘肺病人而言,建立中央专项基金可以从制度上给他们兜底。
从国家层面为尘肺病患者提供保障,确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玮也曾从医疗保障方面提出建议:由国家卫健委将尘肺病专项治疗药物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将相关治疗药物作为临床常规药品配备。同时,医保部门推进建立尘肺病专项医疗保障基金,用于尘肺病农民工的医疗报销。
撑起一片清新呼吸空间
任何事后的救济都不如源头防范。如果能从源头上打造一片无尘空间,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长期关注尘肺病话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孙洁,曾多次在提案中提及:“要规范企业应有的劳动保护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尘肺病的新发病例。”
近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成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机制。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筑牢职业病防治法治屏障,检察机关一直在努力――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检察院针对某玻璃公司噪声、粉尘超标,违反职业病防治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问题,通过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以个案办理推动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检察院针对某放射诊疗机构防护措施缺乏、职业健康检查未落实等职业病防治管理不到位问题,通过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公开听证等,帮助企业分析梳理监管盲区,并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推动其开展行业规范经营约谈,有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川省都江堰市检察院针对辖区个别汽修企业未按规定向喷漆作业工人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等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导指导全市68家汽修企业投入300万元资金,更新配备防护用品3万余件,并为工人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检察机关开展职业病防治专项监督,为劳动者构筑职业健康屏障,用法治之力为涉尘作业工人们撑起了一片清新呼吸空间。希望检察机关继续用好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协同相关部门开展职业病防治法治宣传,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用心用情守护民生。”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街道实验小学教师尚海红说。
目前,“十五五”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正在编写中。2025年5月,中国职业健康服务平台发出倡议,公开征集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记者注意到,在该倡议发出后,得到了公益组织、律师等的多重回响。社会各界都期待着,尘肺病防治能开启新篇章。(张子璇 陆青 牛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