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哈尔滨烈士陵园内,汪雅臣将军的墓碑庄严肃穆。
1911年,汪雅臣出生于山东蓬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随母逃荒至黑龙江省五常县,13岁给地主放猪,15岁当伐木工人,后被土匪劫持入伙,报号“双龙”,再后来被驻吉林东北军收编。
九一八事变后,汪雅臣带领几名爱国青年组织“双龙队”,在五常南山密林里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
1934年2月,汪雅臣联合五常一带反日山林队的首领及附近群众召开抗日大会,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并被选为首领。汪雅臣的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有力推动了五常一带抗日斗争的发展。
在斗争中,汪雅臣逐渐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打败日本侵略者。1935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军长。
由于日伪军实行“并屯”政策和不断“讨伐”,汪雅臣部队密营被破坏,失去了根据地。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汪雅臣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部队断粮,他和战士一样以野菜、树皮充饥,坚持抗日斗争。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3至1940年的8年中,汪雅臣率部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共击毙击伤敌军近2000人,缴获各种枪支1800余支、粮食100余石,解救120名劳工和9名被押爱国者。
1941年1月,汪雅臣率部分战士宿营时,因叛徒告密,被日伪军包围。汪雅臣临危不惧,委托副军长带领大家突围,自己和几人进行掩护。在战斗中,汪雅臣胸部、腿部多处中弹,被捕后壮烈殉国,年仅30岁。
1946年五常解放后,人们为了缅怀抗日英雄汪雅臣,将沙河子镇蛤蜊河子村命名为“双龙村”,将五常镇的南北大街改为“雅臣大街”。
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哈尔滨师范大学“我为英雄绘彩虹”团队便会来到哈尔滨烈士陵园,为包括汪雅臣烈士墓碑在内的多个墓碑修补文字。
这项志愿活动已开展了10年。团队指导教师王慧认为,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思政课,参加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地走进历史,从中汲取养分。
该校学生崔鑫焕参与碑文描补志愿活动已3年。“汪雅臣将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以前听烈士的故事,总觉得离自己挺远的,像听传奇一样。可真站在那里,感觉就不一样了,好像是隔着时空,续写他们的故事。”
尹卓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