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乎精选 / 正文

卖鱼老婆婆说,“鱼直接捞放塑料袋比放在有水的桶里拎过去放生更容易活”,她这是哪门子道理?

知乎精选 2025-08-13 13:34:43

鱼会“溺”死在浅水里,塑料袋不加水反倒减少了鱼的运动耗能,还增加了鱼的吸氧,在长途运输的时候为了减少鱼的运动耗氧,甚至会对鱼进行麻醉。

反常识的是,水少的情况下,鱼会在水桶里“溺死”,而只要保持腮的湿润,鱼就能存活好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

鱼会溺死?真的假的?

那我们先来思考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最大、海洋顶级猎食者鲸目的各种动物下海以后没有改用呼吸啊?

在常温常压(25°C,1 atm)下,水中溶解氧 ≈ 8.26 ~ 8.47 mg/L而空气中氧气体积比约为 21%,空气中氧气含量 ≈ 248.6 mg/L。

也就是说,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氧含量比水中多 29 倍。

如果换算成单位质量,那空气中氧含量是水中的28000 倍。

像虎鲸这种顶级猎食者脑子好使,耗能也高,代谢也高,水中那点溶氧根本就不够。

在空气中呼吸然后储存氧气才是上策。

所以反直觉的是,鱼在空气中其实不是因为空气缺氧而憋死的。而是因为它们的呼吸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鱼鳃必须保持湿润才能呼吸,粗糙的比喻,你可以把鱼鳃呼吸想成吹肥皂泡。

你挤一点洗洁精加水,可以吹出泡泡,因为清洁剂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能包住空气形成泡泡。

但是只有洗洁精没有水的时候,或者只有水没有清洁剂的时候,你再怎么吹也吹不出泡泡了;

鱼鳃也是靠那一层薄薄的水膜来进行气体交换的;

一旦这层水膜干掉,氧气就进不去了,等于“封死了呼吸口”。

卖鱼老婆婆说,“鱼直接捞放塑料袋比放在有水的桶里拎过去放生更容易活”,她这是哪门子道理?

约等于腮湿润的时候可以吹泡泡,腮干了以后鱼就会被封喉。

所以塑料袋确实比一小袋水科学,只要弄湿鱼鳃,鱼就可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而一小袋或者一小桶里的水溶氧被鱼吸完了以后,反倒更容易“溺水”(憋死)。

渔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所以福建才有独特的弓鱼术:

卖鱼老婆婆说,“鱼直接捞放塑料袋比放在有水的桶里拎过去放生更容易活”,她这是哪门子道理?

只要把鱼绑起来不让它们乱动,减少氧气消耗,再加上保持腮的湿润,就能运输很长时间。

而现代的运输鱼车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长途运输时要让鱼昏迷减少运动消耗的氧。

方法是在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和氧气各 50%,让鱼处于昏迷状态后,这样运输过程哪怕几十个小时鱼也可以安眠,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清水中,只需几分钟,鱼便可苏醒。

甚至有时候二氧化碳还不够,还要上专门的鱼类麻醉剂 *1:

卖鱼老婆婆说,“鱼直接捞放塑料袋比放在有水的桶里拎过去放生更容易活”,她这是哪门子道理?

因为在长途高密度的情况下,虽然多装一些鱼可以提高运输效率,然而在一定的溶氧条件和水体积限制下,鱼类的运输密度越高,水体中积累的代谢废物和氨氮含量越高,溶氧量也随之降低。

此外,高密度运输环境中,鱼体会由于挤压碰撞甚至互相攻击而产生较强应激,导致鱼类的血液皮质醇(COR)水平升高。

所以买鱼的时候直接把鱼打晕(注意别打死了)然后装塑料袋用湿巾润湿腮,是能保证最久的运输方式,可以走几小时回家都没问题。

以上~

参考文献:1 鱼类麻醉保活运输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