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一门相隔六十载

央广国内 2025-08-13 22:01:43

  高原的风,总在万物苏醒前抵达。它先于朝阳划开黎明,赶在朝露之前漫上山坡。8月初,记者一行自拉萨启程,循着“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时代足迹,一路感触这片土地在甲子轮回中淬炼的坚韧脉动。

  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无声诉说着过往:20多种寒光凛凛的刑具,一件件用农奴骨头、皮囊做成的法器实物,奴隶多扎瓦举着被领主儿子用枪打断的干枯手臂到处乞讨……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就在60多年前,却是西藏百万农奴的真实写照。而当推开馆门,步入八廓街涌动的人潮,一张张自由洋溢的笑脸扑面而来――这一门之隔,正是西藏翻天覆地历史跨越的生动见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馆内陈列着一扇承载历史的博物馆旧门,其上标语如箴言般:“门是古老的,但风很年轻”――这“风”,既是高原不息的自然之风,更是这片土地上永葆青春、奔腾向前的精神力量。

  经拉萨、过林芝,一路向东,车辆行驶在平坦的拉林高速公路上,时不时与呼啸而过的新能源汽车擦肩,现代交通的通达彻底碾碎了“高原天堑”的陈旧标签。出国道、入省道、进乡道,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东北部的错高村跃入眼帘:一座座色彩鲜亮、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房屋围聚,道路、路灯、给排水、污水处理、活动室、绿化设施、信号塔各自排布,孩子们像一阵风似的跑过……在这里,工布江达县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琼达正守护着另一条无形的“路”。

  2021年初,为向建党百年献礼,琼达受命推动筹建全区首家县级综合文史馆。“时间紧、任务重。设计边画边改,资料边建边收。”琼达回忆,那时白天紧盯建设进度、遍访村落,晚上则埋首故纸堆中。

  “最难的是馆中‘昔我往矣’历史板块。”为此,琼达深入农牧区寻访亲历者,“历史不容编造,一段口述常需两三位老人交叉印证。”经过3个月攻坚,2021年6月30日,西藏自治区首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示范基地于一体的县级综合性文史馆如期开放。

  “记忆若被遗忘,如同大地失去根系,我们的精神将无枝可栖。”站在十八军进藏的展板前,琼达道出初衷。

  雅鲁藏布江继续奔腾,记者一行转向西而行,山南市加查县的核桃林已亭亭如盖。惹米村的小巷中,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索朗卓玛的加查县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格外瞩目,这里记录着她绝境重生的历程。“命运曾像木棒狠狠敲在头顶,几乎让我窒息。”2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从而担负起供弟弟妹妹上学的重担、独生儿子17岁时病故……索朗卓玛曾深陷人生至暗时刻:“是邻里乡亲和县乡干部给我送来了党的好政策,如同黑暗中的酥油灯把我从人生低谷中拉了回来,指引我开始新的生活。”

  2016年,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索朗卓玛争取到30万元资金种下核桃林;她还贷款1.25万元,成立编织作坊,无偿向村中妇女传授氆氇技艺。如今,几十名藏族妇女的织机共同编织着新生活的幸福图景。

  从山南市政协委员到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索朗卓玛将“家史”化为履职的磅礴力量。2023年至今,她的足迹遍布山南市6个县10余个乡村,以亲身经历讲述故事。“每讲一次,就有更多人明白:跟着党的政策走,石头缝里也能开出希望之花!”她的宣讲因真挚动人,常令听众潸然泪下,有年轻人当场立志:“您能战胜这么多的苦难,我也要闯出新路!”

  60载光阴流转,西藏容颜发生变化――道路通达了,屋舍明亮了,日子丰盈了。然而,高原的筋骨始终如钢,从百万农奴解放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从“两路”精神到“老西藏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于奋斗中磨砺而出的坚韧底色,因一代代人的记忆传递与接续奋斗而愈发刚劲挺拔、历久弥新。它在琼达守护的文献字里行间跳动,在索朗卓玛的动人故事中回响,更深深镌刻在每一位普通西藏人对幸福生活孜孜以求的执着身影里。

  再望博物馆那扇古老木门,长风正穿门而过,带着青稞成熟的自然气息,带着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坚定地吹向更高更远的山峰。(记者 李京 韩雪 王亦凡 宋宝刚 王晶 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