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摒弃“看客心态” 让警示教育释放叠加效应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8-22 01:19:09

观看警示教育片、印发忏悔录、近距离观看庭审现场、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开展警示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警示教育既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净化政治生态的现实需要,也是助力党员干部不断筑牢拒腐防变根基的“清醒剂”,更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一环。只有持续强化、久久为功,不能有丝毫弱化、停滞不前。

警示教育的出发点是警示,落脚点在于让党员干部受教育。然而,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将警示教育当作“故事会”,把忏悔录当作“小说读”,觉得其中的“道理都懂”,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甚至认为“案中事”离自己太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此种种,使得“看在眼里的教训”未能转化为“刻在心里的敬畏”。这种“看客心态”如同思想堤坝上的蚁穴,看似微小却足以导致千里溃堤。要推动警示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必须摒弃“看客心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问题,以精准施策的智慧创新方法,让警示教育成为淬炼党性的“熔炉”、锻造作风的“利剑”。

破除“事不关己”的认知迷雾,在“代入感”中唤醒责任意识。警示教育中的案例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用血泪教训绘就的“警示图”。个别党员干部以“局外人”自居,实质上没有摆正自身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是责任意识淡薄、风险意识缺失的表现。要破除这种认知迷雾,必须让警示教育从“屏幕”走向“身边”。通过还原违纪违法干部的心路历程、展现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堕落轨迹,让党员干部在“代入式”体验中看清“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深刻道理。当警示教育直击人心、触及灵魂、警钟长鸣,党员干部自然会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对照检查中校准思想坐标、端正行为举止。

打破“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在“精准滴灌”中增强教育实效。传统警示教育存在“一刀切”“一锅煮”的弊端,如同给沙漠中的骆驼灌海水,看似解渴,实则加重负担。要实现精准施教,必须建立“分类施策、因人施教”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对“关键少数”要突出权力观教育,对关键岗位要强化风险点防控,对年轻干部要重视党性修养培育。通过廉政情景剧、庭审现场观摩等沉浸式体验,让党员干部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纪法威严。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模式,能够使警示教育“精准滴灌”,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党员干部找准风险点,自觉增强“免疫力”。

构建“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常抓不懈”中巩固教育成果。警示教育不能止于“一阵风”,而要形成“常抓不懈”的闭环管理。要建立“教育-反思-整改-评估”的全链条机制,通过“大家谈”“对照查”等形式促进学思践悟,通过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确保整改落实。特别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廉政档案,对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后的思想动态进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对症下药做好“后半篇文章”。只有当“不敢腐”的震慑持续传导,“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自觉真正内化于心,才能持续释放警示教育的“叠加效应”,以“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的自觉,续写“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崭新篇章。(防城港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