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你们原谅我,我不是军阀,更不是贪官,乃是一个前途远大的革命者,决心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为人类幸福与解放向前奋斗,坚持我一贯的意志,向前奋斗到最后一滴血。”1940年,投身革命十五载未踏归途的周子昆,在烽火中拆阅其弟家书,知悉妹妹已被贫病吞噬,老母肺病日趋严重,那份欲归不能的锥心之痛,化作泪滴晕染信笺,写下这纸饱含愧疚却又无比坚定的文字。
读红色家书,字间滚烫赤子心;品烽火尺素,墨里长明家国情。那些泛黄信纸上的字迹,或潦草急促如战鼓催征,或温柔恳切似春风化雨,却都在诉说着对至亲最热切的思念、最醇厚的感情、最强烈的愧疚,对革命最坚定的信仰、最执着的追求、最无畏的担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是烽火里最柔软的牵挂。铁血将军左权在牺牲前三日给爱人写下的家书里,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烽火连天中,对家人的惦念、对团圆的憧憬,如寒夜星火,温暖着、支撑着他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留给儿子的绝笔中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字里行间既有未能陪伴稚子长大的遗憾,又有将家国大义深植于儿子心田的期盼,家书溢满舐犊之情,更饱含报国之心!在隐蔽战线上斗争的冷少农,投身革命后长期在外奔波,母亲思念成疾,家中多次来信催他归家,更痛责他 “不忠不孝,忘恩负义”。他怀着对母亲的愧疚与对信仰的坚定,在给母亲的长信中写道:“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受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字里行间既有对母亲的亏欠与牵挂,更有将小家之爱化为大家之责的赤诚担当。这些家书里,有对与家人同享 “天伦之乐” 的无尽眷恋,有未能与爱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遗憾,有未能报得父母“三春晖” 的亏欠,但正是这份对小家的脉脉温情,让革命者“爱小家更爱大家”的情怀在历史长河中愈发鲜明厚重。
疆场传尺素,丹心照汗青。国是危难时最坚定的信仰。革命烈士陈觉就义前四天,给妻子留下了这样一封信:“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陈觉在生命尽头,除了对爱妻的深深的眷恋,更有对革命理想的庄严宣示,他“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的大义,超越了个人生死,让信仰在战火中闪耀永恒光芒。时任冀南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兼第七地委书记的萧永智,在经历了一场抗击日寇的恶战之后,身负重伤,在病室中写下家书:“痛虽然不及刚受伤时,但也够受了……一个真正革命的战士,如果他没有‘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崇高牺牲精神,孰不能为一个好的战士,因为革命绝不是快意高谈,而是伟大艰苦的实际行动。”他在信中向妻子诉说着不与他人言说的伤痛,但更多的是迎难而上、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与妻女相约武汉相聚,却因革命需要擦肩而过。事后,王尔琢趁着行军间隙,满怀歉疚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能见上一面,心中定为十分难受……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家书字字滚烫,“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的誓言重若千钧,尽显革命者舍家为国的担当与赤诚。这些家书中,有“为有牺牲多壮志” 的凌云气概,有“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铁肩担当,有“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执着信念,正是这份对国家对人民的拳拳赤诚,让红色家书拥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
家书泛黄,山河无恙,如今硝烟散尽,岁月静好,这盛世,如您所愿。当我们再次捧读这些泛黄的信笺,指尖依然能触摸到字里行间的滚烫温度,耳畔仿佛能听见跨越时空的赤诚回响。这滚烫的赤子心、浩然的家国情,永远是我们砥砺前行路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以红色家书为镜,以革命先辈为范,让流淌在信笺中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新时代征程的璀璨光芒,指引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荣光。(桂平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