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聚焦吃拿卡要、冷硬横推、违规收费、趋利性执法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问题,督促纠治整改,促进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治监督,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靶向整治涉企服务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优化营商环境的政治责任。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要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纳入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党委主责、政府主抓、纪委监督、部门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构建主体明晰、贯通协同、层层传导、问责有力的责任落实体系,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反馈,督促本地区各级党委(党组)履行好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责任,压紧压实职能部门“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监管责任,确保责任贯通、治理有力。突出监督重点内容,聚焦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项目招投标、资金拨付、检验检测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以强有力监督打通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加强对政务服务窗口、基层站所、执法单位的日常监督,重点纠治服务态度生硬、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及吃拿卡要、利益输送、优亲厚友等腐败问题,推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畅通“信、访、网、电”多位一体的投诉举报渠道,广泛收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线索,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具体抓、抓具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严厉查办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坚决清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持续释放执纪执法必严、违纪违法必究的强烈信号。
坚持系统思维,着力构建协同联动的监督格局。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树牢系统观念,整合各方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完善“室组”联动、“室组地”联合和片区协作的监督工作机制,明确具体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在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功夫。用好“室组巡”联动监督,推动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巡察力量信息互通、监督互动、措施互补、成果共享,实现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发挥“探头+前哨”作用,定期组织对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等营商环境重点场所开展监督检查,深入企业一线,“零距离”倾听诉求,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问题。坚持数字赋能监督,搭建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信访举报、营商环境监测点等多方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模型进行比对分析、智能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跟进问题处置,提升监督穿透力。
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把监督成果及时转化为治理效能。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关键环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要注重标本兼治,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努力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综合效果。做实警示教育,精心选取查处的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违纪违法事实、思想根源、制度漏洞,以编撰警示教育读本、拍摄警示教育片、组织旁听庭审、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等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用好纪检监察建议书,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和监管漏洞,及时向案发单位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加强跟踪督办,督促相关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推动问题清单变成整改清单,确保真改实改。一体推进“查、改、治”,将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系统施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个案剖析、类案分析,着力发现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背后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问题,推动职能部门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规定、政务服务标准、行政执法规范、涉企收费管理制度等,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