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精准监督之笔 绘就“两重”建设新图景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9-18 22:33:58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简称“两重”建设),聚焦于科技自立自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既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工程”,也是资金密集、廉政风险较高的敏感地带。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到“三北”工程的造林种草,从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项目动辄跨越数年、涉及多方,任何环节的监管缺位,都可能导致“项目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悲剧发生。在“两重”建设这项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部署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精准监督嵌入项目全周期,以高质量监督护航“两重”项目廉洁建设、高效推进。这既是对公共资金安全使用的“守护”,更是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护航”,生动诠释了“严监管”与“促发展”的辩证统一。

监督不是“紧箍咒”,而是“安全绳”,是为公共资金系上“防坠器”。监督缺位,再宏伟的蓝图也可能沦为“豆腐渣工程”。从资金分配的“最初一公里”到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从招标采购的“台前”到利益输送的“幕后”,监督的触角需延伸至每个环节。通过大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群众监督等方式,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终身追责机制,让“暗箱操作”“带病插手”“违规干预”者付出代价。这种“全周期管理”的监督模式,不是对项目建设的束缚,而是对公共利益的守护,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监督不是“旁观者”,而是“同行者”,是为项目推进装上“助推器”。监督的目的不是“挑刺”,而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跑出“加速度”。从项目立项审批到资金使用,从工程建设到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需纳入监督视野。通过常态化警示教育、典型案例通报,让干部时刻绷紧“廉洁弦”;通过容错纠错机制、澄清正名制度,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因为监督不是给项目“踩刹车”,而是帮项目“校准方向”;不是限制干部“手脚”,而是为担当者“兜底”。只有让监督与建设同频共振,把监督从“事后追责”转向“全程护航”,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发展实效,确保“两重”项目既“廉洁”又“高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监督不是“终点站”,而是“新起点”,是为强国建设筑牢“基石”。今天的“两重”项目,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载体、安全体系的战略支撑、民生福祉的现实依托,必须以精准监督为利剑,斩断腐败的荆棘,守护项目的廉洁与高效,把项目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廉洁工程,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工程质量安全、干部廉洁安全。实践证明,精准监督越有力,项目推进越高效。将这种监督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探索,必将为更多国家重大部署的顺利实施提供宝贵经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防城港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