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辽宁以其独特的地理方位与厚重的历史积淀,镌刻下鲜明的红色印记。这里,有抗日烽火燃起的希望,有解放战争改变命运的豪迈,有国歌旋律汇聚的民族情感,有抗美援朝血火淬炼的忠魂,有共和国工业崛起的脊梁,有雷锋精神滋养的高地。
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辽宁率先恢复工业生产,输送机器设备、生产物资、技术人才支援全国工业恢复,为新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坚强支撑,是公认的共和国工业奠基地。触摸老工业基地的文明脉动,传承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廉洁基因,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廉洁奉公成为集体价值共识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背景,承载着探索共和国工业化道路、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时代使命,激昂着人们奋勇前进。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廉洁奉公的客观基础。
探索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时代任务,标定了廉洁的价值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处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之中。苏联工业化的历史与教训警醒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创者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建设,都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确立了以国内力量为主,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时代任务。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
工人阶级的主体属性,激活了在工业建设中必须廉洁奉公的主观动力。新中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厂矿企业内部形成了由封建把头把持生产和管理的腐朽制度,工人阶级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新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党领导国营厂矿企业以生产为中心对劳动组织进行整顿,建立新的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使企业的各级领导权落实到工人阶级手里。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使工人从被剥削者变成领导阶级,激发了广大工人群体的主人翁意识与生产积极性,驱动工人阶级将保护生产资料的被动要求转化为主动自觉。
国家尽快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需求,让廉洁基因上升为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路线。在前期实践基础上,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廉洁基因逐步转化为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制度规范,进而形成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例如,构建“车间—仓库—生产”的闭环管理模式和“废旧物资登记、共享、审批”的管理流程等,将个体行为上升为组织制度规范;从劳动模范的事迹中凝炼出“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孟泰精神,推动个人精神转化为集体价值共识。
浓缩了共产党人探索新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理想追求
在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辽宁这片曾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土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产业工人、劳动模范。他们身上体现的对党忠诚、为国分忧的理想信念,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价值立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和勤俭节约、务实敬业的行为范式,构成了工业奠基地的廉洁基因,成为共和国工业腾飞的不竭精神动力。
对党忠诚,即坚守党的信仰、服从党的领导、践行党的宗旨;为国分忧,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需要贡献力量。工人党员接到迅速恢复钢铁生产的命令后,立即承担起恢复生产的关键任务——高炉修复,真正做到“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这样的理想信念始终引领着一批批共产党人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解决问题,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打开局面,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和腾飞挺膺担当。
克己奉公、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正确处理公与私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共产党人保持廉洁本色的生存方式,也是其赢得尊严、赢得人心的价值根源。“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在收集废旧器材过程中,没有将任何一件可用物资据为己有;在高炉爆炸的危险关头,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组织工友献交器材,为高炉修复提供关键的配管材料。这是工人们始终坚持集体利益至上、为新中国工业化无私付出忘我奉献的鲜明体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廉洁从政的科学方法和优秀品质。面对千疮百孔的厂区,工人们主动翻遍废铁堆,将深埋于土里、冻结在冰雪中的器材挖出来,建立“孟泰仓库”,生产出第一炉铁水和钢水,开辟了共和国工业化的新纪元。这种精神是为共和国工业奠基的工人们始终坚守和践行的根本方法,更是党领导共和国工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廉洁基因。
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勤俭节约、务实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行为习惯。建设初期,在废墟上重建,物资极度短缺。孟泰建“百宝仓库”献厂,家规“不拿厂里一钉”。王崇伦献“万能工具胎”专利,分文不取。沈飞工人手敲歼击机蒙皮,立志造“争气机”。工人们勤俭节约、爱厂如家、不计报酬,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集中到重点建设上。
从这段红色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崇廉尚廉、克己奉公的精神和实践始终贯穿在其中,浓缩了共产党人探索新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理想追求与实践创造,塑造了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文明的精神底色与发展基调,构筑出新中国工业化初期工人阶级的可亲可敬形象。
让红色清风长吹不息、春风化雨
传承红色廉洁基因,不仅是守望历史的缅怀,更是回应时代的召唤。辽宁这片孕育了抗联铁血忠魂、辽沈决战壮歌、雷锋无私奉献的土地,曾在国家最艰难的关口扛起担当,在共和国建设最急迫的时刻冲锋在前。
在大步前进的新时代,要引导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廉洁奉公的思想观念,注重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构建长效机制,将廉洁基因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
深入挖掘和弘扬廉洁文化资源,用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奋斗历史和时代成就提振士气、指引方向。一方面大力挖掘与传承廉洁基因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表现,另一方面为其注入更多创新元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涵养新时代廉洁文化新生态。
开展个性化的廉洁主题教育、举办多样化的廉洁文化活动,用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廉洁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心聚力。打造特色廉洁品牌、构筑数字化的廉洁阵地,用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智润心、砥砺品格。将廉洁基因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将其蕴藏的理想信念、价值立场、思维方式与行为范式深深植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提升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主观自觉。
基因的生命力在于代际传承。要让廉洁基因在制度设计中落地生根,成为权力运行的刚性约束;让干部在阳光透明的制度笼子中尽责担当,推动政通人和、行稳致远;在社会治理中融入智慧,成为推进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内生动力;让廉洁文化深入校园课堂,培养一代代知廉、守廉、践廉的时代新人;让清风拂过社区街巷,在公共文化中春风化雨,成为百姓身边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清风正气。
唯有将这份基因深植于文化传承、融汇于社会治理、贯穿于民族复兴,才能让这股红色清风长吹不息,让这片热土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的发展图景中熠熠生辉。唯有如此,才能让廉洁基因在新时代华夏大地继续发芽生长,开出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志礼、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王松婵。本文系辽宁红色“六地”中的廉洁基因理论研究专项委托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