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的《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24日起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聚焦平台收费、促销行为等重点问题,帮助外卖平台企业规范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减轻商户经营负担,引导平台企业公开有序竞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李强治:近年来,随着平台收费规则、计费方式、包括补贴要求等越来越复杂,常常导致商户出现看不懂、弄不明、算不清的情况,难以准确判断成本投入和收入预期,甚至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
专家介绍,征求意见稿明确限定了外卖平台向商户的收费项目,不得随意新设收费项目,并从公示方式、公示内容、结算明细、推广效果等方面对平台收费作了细化规定,通过提升各类费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易理解性,防止不透明收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李强治:要求平台按照合理匹配原则,科学设定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和推广服务费。推动平台建立技术服务费下调机制,逐步降低基础佣金。特别是对中小微商户要制定费用减免等扶持措施。
专家介绍,今年以来,外卖平台围绕抢夺用户流量、夯实配送能力开展“补贴大战”,很多商户被迫卷入其中,甚至出现转嫁补贴成本,挤压商户合理利润空间等现象。
为此,征求意见稿重点规范了平台和商户价格促销行为,以遏制“裹挟式”竞争、过度“价格战”等乱象。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李强治:征求意见稿也设置诸多针对性条款,明确要求平台价格促销成本不应变相或者直接要求商户进行分摊;也明确禁止平台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商户开展价格促销或者干预商户促销力度。
加强商户资质、信息审核
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专家介绍,近年来,食品安全、配送时效与外卖服务质量,日益凸显为平台治理的痛点和难点。
《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针对“幽灵外卖”、商户“爆单”等乱象,从商户入驻、信息审核等方面提出系统要求,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专家介绍,所谓“幽灵外卖”,是指没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或不具备餐饮经营资质的商户,通过假证、套证、借证等违法违规手段在外卖平台提供违规餐饮服务的现象,此类商户借助虚假证照与地址信息违规上线经营,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欣:这一次征求意见稿我们要求商户提供真实证照、门店场景信息,甚至是“一镜到底”的定位视频,并且由平台执行商户准入与动态审核,辅以“网上亮证”的社会监督,在以信息真实性为抓手的情况下,能够从源头阻断违规商户的进入通道。
专家介绍,“爆单”现象是指商户服务能力在订单高峰期瞬间过载,直接冲击着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极易引发商户、消费者和配送员之间的冲突。为化解“爆单”风险,征求意见稿引入“接单控制提示”机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欣:平台可利用算法去监测商户的订单负荷,在出现积压趋势的时候,能够主动去预警。同时,我们也鼓励平台同步提示消费者,如“商家繁忙”这种信息,在尊重商户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能够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进而协同保障外卖餐饮服务的稳定性。
保障配送员合理收入与休息权
外卖配送员权益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此次《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聚焦配送员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配送员合理收入与休息权。
征求意见稿明确,应不断完善与配送员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劳动报酬分配机制。平台应合理限定配送员的接单时长,避免配送员超时劳动、过度劳累引发健康和安全风险。对于连续接单时间超过4小时的配送员,平台应发出疲劳提示。此外,平台应合理设置同时接单量和单日接单量上限,合理调控配送员的劳动量。
为平台竞争划底线
“新国标”的起草、出台,不仅是对外卖行业的一次规范升级,更是平台经济治理走向精细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这既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亦是更好保障相关群体权益的需要,更明确了边界和竞争规则,有助于平台回归良性市场竞争,重塑外卖市场健康生态。
自2008年第一笔线上外卖诞生,之后多个外卖平台相继上线,经过多年的发展,外卖从一日三餐逐渐发展成为全时段、跨品类的消费场景,已然成为我国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数据亦能佐证。据新华社2025年1月15日报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上外卖用户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万亿市场规模、千万骑手以及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体,使得外卖行业的规范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健康的市场生态,应实现平台、商户、骑手和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共赢。当平台从“烧钱补贴”转向合理竞争,商家无需在低价与品质之间做出妥协,消费者不必担心“幽灵外卖”,骑手能够在安全与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方能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新国标”制定的意义所在。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