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黄文炜】编者的话:随着10月4日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新任总裁选举投票日的临近,5名候选人正在展开激烈角逐:曾任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的高市早苗和小林鹰之、现任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以及自民党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在自民党于参众两院处于“双少数”的执政困境下,除了实现党内团结外,新总裁能否与在野党达成合作也成为影响其竞选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文章时不无担忧地说道:“日本进入多党化时代,多个无法单独执政的政党林立,看不到政党间达成共识的机制。”而此次选举正值日本站在“能否重建民主的重要岔路口上”。
3位“造王者”影响5人竞选结果
日本《朝日新闻》日前发布了最新的全国民调数据。当被问到“谁最适合成为自民党新总裁”时,高市早苗获得28%的支持率,紧随其后的是小泉进次郎(24%),林芳正、茂木敏充和小林鹰之的支持率与高市和小泉有较大差距。多家日本媒体的报道焦点在高市和小泉的“一对一”态势上,把后三位描述为“次要候补”。
不过,此次自民党总裁选举采用“党员参与型”方式投票,民调的“全国公众支持率”与党内票数结构并非完全对应。根据选举规则,295名自民党籍国会议员每人1票,地方议员、普通党员和“党友”(即注册支持者)的投票折合为295票,合计590票,得票过半者当选总裁。若无人过半,则排名前二的候选人进入决选投票,届时国会议员票的权重将大幅增加。
自民党新总裁很可能成为下一任日本首相。自2020年8月安倍晋三宣布辞任首相以来,5年时间内,日本已经3次“换相”,出自自民党的菅义伟、岸田文雄和石破茂分别当选。据《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观察,对于首相的频繁更替,日本民众心态复杂。一方面,许多人对政局动荡感到焦虑和无奈,认为频繁换相导致政策缺乏延续性,生活改善遥遥无期,不少人对政治的不信任感也在加剧,“谁上台都一样”的失望声音频繁出现。另一方面,一些人也依旧抱着“换人或许能带来新局面”的心态。可以说,此次自民党总裁选举已不再只是党内的权力更替,更是日本社会对于“换相能否带来实质转机”的一次检验。
从党员党友地方票层面来看,日本视频流媒体平台Abema TV的一档节目分析称,由于距上次选举仅隔一年,党员结构变化不大,高市早苗的党员票基础仍具优势,但去年支持石破茂的票可能流向小泉进次郎或林芳正。
该节目还盘点了5位候选人各自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高市早苗在自民党内担任过要职,但可能需要淡化一些具有“极右色彩”的主张,例如避免明确表态参拜靖国神社、搁置消费税减税等,而此举可能引发保守派失望。小泉进次郎有着“年轻改革者”的形象,但由于缺乏“党三役”(指干事长、总务会长、政务调查会长这3个仅次于党总裁的重要职位)经验,可能需要证明其政策稳定性。小林鹰之主打经济政策等议题,但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其政策特色。而作为“稳健派”代表,林芳正和茂木敏充两位有实绩的资深政治家可能被视作过渡人选。
从议员票层面来看,麻生太郎、菅义伟和岸田文雄3位前首相在此次党总裁选举中扮演关键角色,或成为左右局势的“造王者”。日本雅虎新闻网称,无论最终谁当选,这3位“造王者”的政治博弈仍将持续影响自民党的权力格局。
麻生太郎主导的“麻生派”拥有43名国会议员,是党内唯一完整存续的派阀,其投票动向影响巨大。去年的总裁选举中,麻生因强烈反对石破茂,转而支持高市早苗。分析认为,本次选举中,麻生将在高市与小泉之间权衡支持对象,但更倾向于延续保守路线。
菅义伟在石破茂辞职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据日媒报道,9月6日,他与小泉进次郎一同与石破茂会谈,直言“必须避免党内分裂,辞职是更好的选择”,被称直接推动了石破茂做出辞任决定。菅义伟虽无派阀背景,但支持他的“菅集团”仍然存续。作为去年助石破茂当选的关键人物,菅义伟本次明确支持小泉进次郎,有望将部分“石破派”选票整合至小泉阵营。
岸田文雄则通过“旧岸田派”影响选情。正如去年总裁选举中,“旧岸田派”在决选阶段统一支持石破茂,本次岸田文雄预计将全力支持林芳正。尽管林芳正支持率暂居中游,但岸田文雄的背书也许可以吸引寻求稳定的中间派议员,使其成为决选阶段的潜在“黑马”。
自民党仅换“封面”难获民众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已沦为少数执政党,其新总裁未必能直接就任日本首相,必须寻求在野党的支持。日本《每日新闻》称,今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多党化时代”。日本《北海道新闻》也发表社评称,多党化进程加速推动日本政治迎来转折点。日媒普遍认为,在多党化时代,在野党也需要为少数执政党的政权运营承担责任,政策落实离不开各方合作。对新总裁候选人而言,能否与在野党达成合作也成为影响其竞选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党化时代。战后初期的1945年至1955年间,社会党、自由党、民主党等构成了日本政治格局中的主要力量。1955年,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成立自民党,凭借稳定的派阀政治和经济高速增长,在此后近40年的时间里维持执政地位,日本政坛呈现“一党独大”格局。
直到1993年众议院选举,自民党因受到利库路特贿赂案等丑闻影响,失去多数席位,日本新党联合社会党、公明党等8党组建联合内阁。这是自民党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下野,出现“八党共治”局面,标志着日本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1994年,联合政府因内部矛盾瓦解,自民党重新掌权。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坛继续经历动荡与重组,2003年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联合政府,这种合作模式今天还在延续。不过,2009年民主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大胜,终结自民党长期执政,实现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权轮替”。但是,鸠山由纪夫内阁(2009年至2010年)、菅直人内阁(2010年至2011年)等在政策协调与灾后应对上的乏力,以及党内的分裂,导致民主党支持率骤降。
2012年,安倍晋三带领自民党重掌政权,在接下来的近8年时间里执政,推行“安倍经济学”,重新巩固了自民党优势。此后,反对力量持续弱化,民主党于2016年与维新党合并为“日本民进党”,后又分裂重组为“立宪民主党”,在野党整合屡屡受挫。
2021年,自民党人岸田文雄接任首相,面对疫情和经济复苏双重挑战,其领导的执政联盟虽然在选举中维持稳定多数,但是随着民众对政治透明度和政策创新的期待日益增强,执政联盟对官僚主导模式的依赖和政策的迟滞引发了广泛质疑。
“日本政党政治已从‘自民一强’来到多党化的十字路口。”日本东洋经济在线网站刊文称。《日本经济新闻》也评论道:“一直与前首相安倍晋三对立的石破茂最终没能搭建起‘后安倍时代’的架构。”诚然,与历史作对照,在“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其社会基础与选民心态已经出现新的变化。经济停滞叠加少子老龄化,民众实际收入下滑,人们越发质疑传统政党的治理能力,这为新兴政党崛起提供了土壤。日元贬值的背景下,外国游客消费与日本人生活压力的对比,导致日本民众滋生“日本人优先”的排外情绪,部分选民对极右翼主张产生共鸣。与此同时,自民党长期执政中出现的腐败丑闻削弱了公众信任,年轻选民转向以“革新”姿态出现、具备草根动员能力的新兴政党。
《日本经济新闻》刊文称,自民党仅仅更换总裁这个“封面”是无法重获国民信任的。新总裁应当明确提出自民党的复兴策略和国家方针,并且有必要阐明政权构想,即在自民、公明两党合作基础上,还计划与哪个在野党合作以及希望采取何种政策。
新首相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放眼未来,东洋经济在线网站分析称,依据当前的日本政治格局可以推演出两种发展方向:第一,若自民党在新总裁选举后仍无法摆脱困境,在野党也无法整合资源,将导致国会进一步碎片化,政策推进将面临巨大阻力;第二,尽管可能性较低,但若自民党在新总裁带领下重整旗鼓,团结保守势力,同时立宪民主党和国民民主党达成合作,可能重现历史上类似“自民党VS民主党”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这更便于快速达成政策共识,但需突破当前各党派阀利益的重重壁垒。
“坐上新总裁的位置无异于‘饮下毒酒’。”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日本频繁易相的根源在于日本“一党制民主主义”的结构。在执政层面,实质上只有自民党存在,这意味着主要的政治竞争并非发生在外部政党之间,而是在党内展开,即便有人当选总裁,上任不久便会有别人开始争夺权力。报道称,在外界关注石破茂的继任者是谁时,许多人正密切关注新任首相能否终结日本政权频繁更迭的循环。
尽管最终谁能问鼎相位仍是未知数,但日本新首相上台之后必然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日本经济新闻》梳理称,大米等价格高企,民众工资增长跟不上通胀速度,财政支出不断增多,利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按照美国要求增加防卫费也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而长期课题还包括应对少子化老龄化、确保社会保障与财政可持续性、出台支撑增长的能源战略、加大人才投资、打造与外国人的“共生社会”,以及在国际秩序剧变中重构外交战略。
另一个令日本人担忧的现象是前文提到的首相任期的“短期化”。安倍政权第二次执政7年8个月后,菅义伟任期约1年,岸田文雄约3年,石破茂任期则不足1年。一位日本记者举例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8年任期内共与5位日本首相打过交道,当时日本首相的名字在海外甚至无法被准确记住,这让这位驻华盛顿的日本记者感到焦虑。这位记者还称,如今的国际局势比当年更不容许“日本首相走马灯”式更迭,在特朗普重回白宫引发的国际秩序动荡中,日本正面临诸多重要抉择。
东京大学政治与公共政策学教授牧原出认为,下任自民党总裁能否展现稳定国民生活的能力至关重要,绝不能仅以人气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