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高校迎新季,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父母提着大包小包,一路护送孩子走进大学校园。父母眼中满是期盼与不舍,而孩子们脸上则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几乎是每一年开学时,最寻常也最温暖的风景。
然而今年,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开学日,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他叫刘洪基,他不是被父亲呵护着送来报到的孩子,而是“呵护着父亲”来上学的儿子。18岁的刘宏基家住江西赣州蓉江新区,他带着瘫痪了4年、生活无法自理的父亲,在救护车的护送下前往5个小时车程之外的大学报到。
特别的“上大学”
救护车上的大学报到
这是一趟特殊的护送之旅。救护车要护送刘宏基父子俩到车程5个小时之外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报到。52岁的父亲刘生敏已经瘫痪4年了,他的儿子刘宏基也照顾了父亲4年。
刘宏基:如果坐私家车,我爸下肢瘫痪有点风险,在救护车上有这些齐全的设备,有医生和护士的陪同,我爸爸可以侧躺着,提高了安全保障。
对于刘生敏而言,坐救护车和儿子一起上大学,他的心情格外激动。
早在2010年,刘生敏因为一次意外摔伤导致腰椎受损,双腿逐渐退化,2021年又不幸确诊脊髓蛛网膜粘连,术后彻底瘫痪在床。出发前,当地镇上的养老院曾明确表示,免费接收刘生敏入院,以解决刘宏基上学的后顾之忧,但是刘宏基坚决不肯。
刘宏基:我父亲的身体情况,我是最了解的。他有什么情况,心情情绪不太好之类的,生活上的这些习惯也都是我最了解的。如果我在他身边,他就不会那么难应付,所以我决定带着他去上大学。
为了保证父子俩顺利报到开学,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医院派出救护车护送父子俩踏上求学之路,医护人员每隔半小时监测一次刘生敏的各项生命指标,专业医疗设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在行车过程中,刘生敏状态平稳。经过五个小时的车程,救护车抵达目的地南昌。刘宏基把父亲小心翼翼地抱起,父子俩顺利住进了学校协助租好的出租屋,安顿下来。
不抛弃不放弃
少年用坚韧扛起一个家
刘洪基的父亲为了不拖累儿子,同意入住镇上免费的养老院,邻居们也纷纷劝说刘洪基将父亲留在养老院。毕竟,一边读大学一边照料瘫痪的父亲,在旁人眼中实在太过艰辛。然而刘洪基却谢绝了所有好意,执意将父亲带往学校。这份看似执拗的背后,是岁月荏苒中的父子情深。
早在初二时,刘洪基的父亲病情恶化,因家中拮据想放弃治疗。是刘洪基坚持把父亲送进医院,并在陪护的数月中向医生学会了插导尿管。为节省开支,此后他一直自行购买材料为父亲更换导尿管,这样每月能省下两百多元。那次陪护影响了刘洪基的中考,他只考上了中专,但他从未后悔。他相信,只要努力学习,中专生也能考上大学。
在中专读书的三年中,刘洪基既要应对忙碌的学习,又要照顾瘫痪的父亲,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刘宏基:早上6点钟起床,给我爸爸洗漱,自己洗漱,然后买点菜做做饭,7点多钟就要出发去学校,我每次我都是卡着点去早读的。晚上回到家差不多十点五十了,洗澡,洗衣服,然后帮我把处理身体上的问题,吃个饭就快12点钟了。
在上学的同时,他要每天做饭、收拾家务、给爸爸按摩、洗澡、打胰岛素,这些都是刘宏基的日常生活,紧张的学业和烦琐的家务几乎占满了他所有的时间。
早上上学前,刘宏基会多煮一些饭菜,留给爸爸当作午饭和晚饭,年迈的奶奶到了饭点会来到家里,帮助爸爸加热饭菜。
刘洪基小的时候,父母离了婚,母亲从此离开了家,再没有回来。四岁那年,父亲刘生敏不幸摔伤,逐渐丧失了行动能力。眼看着自己的双腿一天天变得不听使唤,刘生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小洪基独立生活的能力。
耳濡目染之下,父子二人的感情格外深厚。然而,2021年,厄运再次降临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刘生敏的病情急剧恶化,尾椎严重压迫四肢神经,双腿彻底失去力气,手术后只能终日卧床。此时,家中积蓄早已耗尽。面对瘫痪的现实,刘生敏一度拒绝一切治疗。他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甚至一度想到了死。
刘生敏:我说我不治了,我也没钱,我儿子他也不肯,他说我不可能让你死,他说一定要去医好,你这么年轻,我不能没有你,我现在什么都很需要你,你那么辛苦,从我4岁你带着我,一个人一瘸一拐带着我,他说他还是不肯放弃。
在刘洪基的耐心劝说下,刘生敏心中渐渐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一再叮嘱刘宏基要专心学业,努力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宏基也的确早早懂事,在学习上格外自觉用功。
南康中专教师 石小燕:他的时间要掰着用,他的睡眠包括学习的时间,肯定会比别人少一些。
刘洪基的努力终获回报。今年高考,刘宏基以中专生身份参加“三校生”的选拔,以539分年级第8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面对录取通知书,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父子俩面前――刘宏基的大学位于省会南昌,大学四年,谁来照顾瘫痪的爸爸?
刘宏基:当时我想就是我考上了,我也要带着我爸去上大学,我跟他关系特别亲,而且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不可能说自己有一点成就,或者上大学了,就把爸爸送到养老院里面去不管不顾,因为我爸爸以前都是光顾着为了我,我没有为他做点什么,那我就做自己能做的给他就行了。
多方温暖托举
一路爱的“接力护航”
刘宏基家现在每月父子俩的低保收入基本有3000多元,这极大保证了父子俩的生活。而赣州的医院又派出救护车送父子赶赴南昌,为刘宏基带着父亲上学的计划解决了最大的难题。学校帮助他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以便照顾父亲。所有人做的这一切都在为刘宏基的大学生活提供帮助。
报到之前,村支书龙忠军来到刘宏基家,帮他办理助学贷款。如今,每年2万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已经发放。刘宏基家医疗支出享受“五类人员”的保障政策,可报销比例达90%,加上特困补助、生活补贴,刘宏基家每个月总收入3000多元。
赣州市潭口镇坞埠村村委会主任 龙忠军:他一个月大概有3000多块钱,基本上生活上是没啥很大的问题,因为政府兜底。
有了这3000多元,父子俩的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当地的爱心人士也纷纷向这个困难家庭伸出援手,资助刘宏基的学杂费用,帮助刘宏基准备上学的物品。
9月初,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刘宏基在大学附近花800元租了一间一室一厅的房子,正式开启了他带着父亲上学的日子。
刘宏基:在学校老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提前来到这边,租到了合适的房子。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非常贴心,都前来帮助我,老师们还帮我买了一些生活用品,让我感觉非常温暖。
新生报到的那一天,刘宏基穿了身新衣服,整个人看着特别精神。作为智能制造学院的大一新生,他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
刘宏基:我今后会把我父亲照顾好,同时也会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学好。
而校方也表示会考虑到刘宏基的具体情况,给予帮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 柯志刚:针对刘宏基同学既要照顾家人,又要完成学业这种双重需求,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成长帮扶方案。
这天,刘宏基请同学拍了自己的照片,准备带回家给爸爸看。这些年来,父子俩一起经历过很多磨难,两人都是越战越勇,没想过放弃。刘宏基觉得,父亲和自己就像老家门口那片长春花,不怕风吹雨打,只要有点阳光,就能倔强绽放。
刘宏基:人生也应该像这些花一样那么美丽,因为花生命力很顽强,一下子长这么多,从一两棵扩张到一大片。我觉得我应该也是这样子,慢慢努力,后面就越来越好,我值得拥有这些美好的东西。
为爱前行
一条温暖铺就的“上学路”
一趟特殊的大学报到之旅,也是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18岁的刘宏基用行动写下了自己的答案。一边是充满未知的大学生活,一边是需要贴身照顾的父亲,刘宏基的选择毫不犹豫。这份担当,不是在聚光灯下的一时之举,而是融入他为父亲做的每一次按摩、每一次换尿管、每一次打胰岛素的日常之中。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父子间最深沉的亲情。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更是并肩前行的战友。这份情感朴实无华却坚不可摧,成为支撑彼此走过艰难岁月最坚实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从家庭到社会,爱心在不断扩大。当地政府的政策兜底,学校的精准帮扶,志愿者的热心援手,大家都在为刘宏基铺就一条更为平坦的求学之路。其实,个人的坚韧固然珍贵,而与此同时,温暖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能够更好地托举起困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