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李雨心 刘可欣 摄影 伍勇
自1934年三星堆遗址首次考古发掘以来已有90个年头,形形色色的三星堆器物不断吸引着全球目光。然而在器物本身之外,对三星堆遗址本身的研究同样备受关注。


孙华教授在开幕论坛上
9月27日上午,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开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进行了题为《三星堆遗址的新认识》的报告,向大家解读了三星堆城的形成过程,以及三星堆遗址两次文化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孙华提到,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三星堆遗址是一处延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的大型遗址,包含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三个大的发展时期,且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先后继承发展关系,但又存在着显著差异。
三星堆人也得搞“水利工程”
他们的城市如何一步步壮大?
孙华首先从成都平原的水文地貌开始讲起。他指出,三星堆遗址位于沱江冲积扇上,古河道变迁频繁,现代人看到的鸭子河、马牧河与三千多年前的景象已大有不同。三星堆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上有卓越能力,“在三星堆聚落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如果选择南、北各有一条河流的位置来兴建聚落,自然比只有北面一条河流作为屏障更适合于聚落防卫。”
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对于三星堆人来说也是如此。孙华生动描述了三星堆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演变过程。在三星堆文化之初营建的是西北小城,以及还不能确定准确营建时间的西南小城。随后在三星堆文化的早晚期之际,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向北、东、南三面进行扩展,修筑了三星堆城的大城,也就是今天所见的三星堆城址的外轮廓。之后不久,三星堆人又在西北小城东面修筑了东北小城(即仓包包小城),从而形成了“一大三小”的三星堆城的现状。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三星堆聚落的人群曾发生大的变化
孙华当日报告的重点,从一系列疑问开始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文化的三星堆聚落除了器物群发生很大的改变外,大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有无兴废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种遗址的变化和文化现象的变化,究竟是三星堆社会内部动力逐渐推动的原因,还是三星堆聚落或国家外部动力强行改变的结果?三大时期和三种文化之间的三星堆社会和人群有无改变呢?
孙华首先解读了三星堆遗址在第一、二大期的发展变化。三星堆聚落大规模地开始营建城墙和城濠,其实已经改变了先前三星堆聚落的范围。这些营建行为还毁弃了原聚落不少区域,原来一些大型建筑废弃平毁后压在了城墙之下。“从这些现象看,三星堆城的兴建,不是简单围护原先既有的聚落,而是重新规划建设一座新的城市,三星堆城是三星堆国家建立后摧毁旧聚落、营建的全新中心都城。”
成都平原的宝墩村文化时期,由于资源争夺,各个社群纷纷在自己的中心聚落周围修筑城墙,形成了城邑林立的现象。之后又随着城邑间争斗的日益激烈,一些城邑和村落又开始消失,成都平原逐渐形成了沱江冲积扇和岷江冲积扇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最后的结局是沱江流域的三星堆集团最终崛起,一统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
宝墩文化时期的三星堆聚落最终吞并了成都平原其他古城,成为成都平原唯一中心聚落。按理说,三星堆聚落应该实力强大,在古城林立的时代都不用在自己聚落周围修筑防御性城池,为何在统一成都平原之后,反而开始修筑城池了呢?三星堆人又为何对原先的聚落大拆大改,毁弃不少原本颇具规模的大型建筑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孙华又接着引入了一个更直接的现象——丧葬方式的改变。一般来说,丧葬习俗相当保守,通常情况下会长期延续甚至不断强化,移风易俗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孙华认为,三星堆遗址内和遗址周边的墓葬突然消失,一定有特别的原因。联系到三星堆聚落从宝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埋藏现象,尤其是聚落内房屋被普遍烧毁,这就使人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三星堆聚落的人群发生了大的变化,外来的社群代替了原先三星堆聚落的社群。
孙华提到,宝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来自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等人群进入成都平原,三星堆聚落人群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孙华推测,这些三星堆的外来人群之中,有一支强势人群,他们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与先前不同,不采用挖土坑的土葬方式,他们影响到了整个三星堆文化人群葬俗的改变,因而迄今为止没有三星堆文化的墓葬发现。
三星堆社会内部可能发生过战争
之后,在第二、三大期之际的三星堆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大家熟悉的三星堆埋藏坑的出现,其次是三星堆城内大型营建工程的终止,第三是三星堆城的城墙在第三大期已经严重破坏。
孙华提到,以上三个方面的现象来看,三星堆遗址在第三大期之初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三星堆城从国家中心都城下降成为普通城邑。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争夺都城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三星堆城的部分城垣遭到破坏,城市水系也因此改变,大型建筑区原功能不再,宗教祭祀场所也不复存在。
“种种迹象表明,这场战争似乎是三星堆国家的内部斗争,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应该是掌管宗教祭祀活动的神权贵族集团。战火熄灭以后,留在三星堆城中的人们主要集中在三星堆城的西北小城一带,另有一些人群迁往他处。正由于三星堆部分人群的迁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十二桥文化的聚落数量迅速增多,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华说道。
继续关注三星堆后续研究
孙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三星堆遗址下一步亟待研究的问题,例如三星堆城的道路网络、城市功能分区等。以及,三星堆至今未发现成规模的墓地,那三星堆人如何处置死者?孙华提出“水葬”假说,认为之后的船棺葬可能源自早期的水葬习俗,但这仍需实物证据支持。
此外,孙华也提到了三星堆遗址公园的建设问题,“观众到遗址公园是要看遗址,获得‘在场感’。”他建议通过科学展示不可移动文物,如城墙演变、水系格局,让游客直观感受古城规模与历史层叠,同时有效分流博物馆的客流压力,提升整体参观体验。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