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4日,印度新德里,印度联邦部长阿什维尼·瓦伊什瑙在国家媒体中心就内阁决定向媒体发表讲话,其中包括为造船和海事部门提供的一项重大一揽子计划,以及为铁路员工发放奖金。 视觉中国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印度正谋求在远洋领域实现‘马鲁蒂时刻’(Maruti Moment)。”
据印媒《经济时报》9月28日报道,印度本周早些时候宣布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卢比(约合56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旨在通过振兴国内造船厂和更广泛的海事生态体系,复制上世纪80年代合资企业马鲁蒂铃木(Maruti Suzuki)在汽车产业引发的革命浪潮。
据悉,该计划包括设立海事发展基金和升级版造船补贴方案,同时邀请韩国和日本的造船企业在印度独立设厂或与本地船厂合作。报道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这一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因为印度约95%的进出口贸易依赖外国船只承运。印度港口、航运和水运部秘书拉马钱德兰(TK Ramachandran)表示:“有了这项新计划,这就像是造船业的‘马鲁蒂时刻’。”
“但我们必须创造巨大的国内船舶需求,才能使这些激励措施发挥作用。”他还补充说,印度每年花费约750亿美元租用外国船舶来运输全球贸易货物——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47年,这一数字可能会飙升至4000亿美元,而专家们强调,建立一支强大的国内船队至关重要。
所谓“马鲁蒂时刻”,是一个商业和经济领域的比喻用法,它源自印度汽车工业的历史事件,用来形容一个市场因引入强大的外部竞争者、革命性技术或颠覆性商业模式,而面临彻底洗牌和剧烈变革的关键时刻。
1983年,印度政府与日本铃木公司合资成立了马鲁蒂铃木,并推出了Maruti 800这款小型车,这款车以其现代的设计、可靠的品质、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和亲民的价格,彻底颠覆了印度汽车市场。
对于如今在造船领域的这一举措,孟买港务局主席安加穆图(M Angamuthu)称,这是国家维护长期海事安全和经济韧性的战略必然。他补充说,印度对外国船只的过度依赖在全球动荡时期尤其脆弱,例如疫情、战争或制裁。
“强大的印度船队对于确保关键供应链的连续性和国家主权控制至关重要。”他表示,印度目前仅拥有1500艘船只,其中只有约220艘用于进出口贸易,而具备生产远洋船舶能力的船厂不过十余家,在全球造船业的份额不足1%。
《经济时报》称,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70%,韩国和日本也紧随其后。拉马钱德兰则表示,印度政府一直在与多家韩国和日本企业进行接洽,其中一些造船商的产能已满负荷运转。
“他们的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甚至2029年,所以正在寻求替代的造船地点。凭借这项激励计划,印度具备了吸引他们的有利条件。”拉马钱德兰说,韩国的造船企业包括三星重工、现代重工、韩华海洋和HD韩国造船,而三菱、日立和川崎等日本知名企业也涉足造船业。
印度最大造船企业科钦造船厂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杜·奈尔(Madhu S Nair)表示,该公司已与现代重工进行讨论,另一家印度企业则在与三星重工洽谈。他补充称,韩国和日本的造船巨头寻求的是一种“长期合作”,单纯的激励方案不足以满足其需求。
“首先,(韩日)需要来自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印度天然气公司(GAIL)以及其他化肥和煤炭企业的大约100艘新船的有保障订单,这样的需求保证将为任何新的合作提供缓冲,毕竟在周期性极强的造船业,没有人愿意摔在硬地上(指陷入困境)。”奈尔这样说道。
全球航运业权威刊物《劳氏日报》(Lloyd’s List)此前抛出过这样一个观点,随即引发关注——印度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可能动摇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大造船强国的地位。
“占据全球造船市场90%以上份额的三大造船强国——中国、韩国、日本,均面临生产劳动力老龄化的共同问题。日本和韩国已因人口老龄化问题陷入困境,中国也将迅速面临相同局面。而这将为印度带来重大机遇。”报道这样写道。
然而,业内观点普遍认为,印度造船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支撑,这其中既包括造船所需的各类材料、船用设备,也涵盖船舶维修、保养与大修(MRO)等配套服务。若仅聚焦于资金投入以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或是单纯补充年轻劳动力,并不足以让印度真正掌控造船业的完整供应链。构建一条覆盖设备制造、分段建造、船舶总装完工乃至先进造船技术研发等全环节的供应链体系,注定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该报道也同样指出,“在造船业,设施建设和人力供应并非唯一重要因素,当前更应优先推动支撑船舶建造的全生态系统走向完善。中国造船业如今的核心优势,正在于其已具备掌控支撑全球85%造船产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印度开始紧盯造船产业,面对遥遥领先的中国造船业,美国也企图拉拢盟友联手“制衡”中国,誓言要“重振美国造船业”。
美联社8月17日曾报道称,有两名美国国会议员借访问韩国和日本之机,想方设法利用盟国的造船技术与产能来提升美国的造船能力,以应对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局面。
报道称,伊利诺伊州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塔米·达克沃思(Tammy Duckworth)和新泽西州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安迪·金(Andy Kim)当天抵达韩国,之后计划前往日本。他们打算与全球第二、第三大造船国的主要船企高层会晤,探讨建立合资企业的可能性,为美国海军在“印太地区”建造和维护非作战舰艇,并推动他们投资美国船厂。
“美国造船业已经衰落,而中国造船业却一路乘风破浪。”英国《经济学人》早前则报道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仅占全球商船产量的5%,如今已超过50%,稳居世界第一,而美国仅占0.1%。在海军舰艇建造上,中国产能是美国的230倍,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居世界之首,而美军舰队规模自冷战结束以来反而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