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昔日学生中国超越,欧洲落于人后的悲观正在蔓延”

新浪国际新闻 2025-09-28 13:30:05

【文/观察者网 柳白】

“中国企业已追上欧洲竞争对手,部分领域甚至实现超越,使欧盟陷入守势。”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9月28日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如何从技术落后者成长为全球创新强国。

分析人士指出,在技术领域,中国已从过去的学生变成欧盟的老师,没人会质疑中国的创新力,但欧盟仍有一些领域值得中国学习,而且中欧技术和供应链高度互依,脱钩不现实,未来应追求有序竞争与合作。

文章建议欧盟不应盲目批评中国的产业政策,而是应该加快改革和创新,发展前沿技术,借鉴中国等技术强国的战略,同时通过吸引中资、技术转移、创新生态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非仅仅防御措施。

从“学生”到“老师”:中欧技术格局的逆转

文章提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即将开启改革开放,当时中方派出一个重量级代表团,展开了为期36天的西欧考察之旅。他们走访了法国、德国等5个国家的25个城市,参观了数十座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和科研机构。

从考察结果来看,中国代表们判断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工业,乃至整体现代化水平上,至少落后20年。

这次考察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向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道路,将由科学技术、扩大贸易和经济体制改革铺就。

时光快进到今天,中国已在许多领域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为创新强国。

如今,中欧庆祝建交50周年之际,欧洲却陷入防御姿态,苦思如何追赶,双边关系还受到贸易摩擦影响。

分析人士表示,科技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但不必是零和博弈。一些欧洲企业正在借鉴中国的“技术转让”策略,力求在竞争中立足。

数十年来,双方的“交易”模式十分简单:中国以市场准入为筹码,换取欧洲企业的西方技术。

起初,技术流动基本是单向的。但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指出,后来这种流动开始出现逆转。

“过去欧洲是老师,中国是学生,”丁纯说,“但如今在多个领域,学生已超过老师。这种转变在欧洲方面引发焦虑与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

文章称,这一格局的逆转始于2001年前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速了对外资的开放,也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加快追赶步伐。

欧盟安全研究所高级分析师蒂姆·吕利希(Tim Rühlig)指出,欧洲企业似乎低估了中国同行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他们认为中国只会通过模仿西方技术实现追赶。但如今,没人会质疑中国的创新力,” 他说,“中国与欧洲的互补性已减弱,反而在相似的细分市场展开竞争。这是中欧关系如今愈发复杂的原因之一。”

吕利希表示,双方的科技与创新生态系统还通过供应链深度交织,形成了相互且复杂的依赖关系。“要理解当前局势,必须深入细节层面分析。”

不过丁纯也指出,欧洲在多个领域仍保持领先,中国仍有许多可学习之处。欧盟企业在高端制造、机械工程、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精密仪器、工业软件、先进半导体设备、医药、核技术及基础科学领域,仍保有优势。

丁纯认为,随着美国限制中国获取其本土技术成果,这些欧洲企业作为“技术来源”,对中国而言变得更为重要。

然而,欧洲的创新速度已有所放缓,落后于中国和美国的快速发展。

“中国通过学习、消化、创新实现了快速进步,而欧洲在传统产业中的‘先发优势’,已转变为相对劣势。” 他说。

丁纯表示,欧洲过于关注汽车、机械、化工、电子等传统产业,却未对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给予足够重视。与此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电信、可再生能源、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无人机、量子计算及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持续推进。

西班牙智库巴塞罗那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哈维尔・博拉斯・阿鲁米(Javier Borràs Arumí)说,在欧盟内部,一种“欧洲已错失机遇、被甩在身后”的情绪正在蔓延。

“当前主流情绪是悲观与停滞。”他说。

但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认为,欧盟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对中国高度发达工业产能的依赖。

“正是工业产品中所蕴含的技术、工业产能,使欧盟几乎无法回避中国。你买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包含中国零部件。”

欧盟声称,中国凭借国家补贴获得了这种工业实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电动车和光伏等行业,造成产能过剩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但中方多次驳斥了这一说法。

博拉斯称,如今欧盟对中国科技的看法已基本转向“担忧”,担忧其经济、安全与价值观受到威胁。

“欧盟对中国技术的态度基本是防御性的,我们要保护自己不受其影响。这也深受美国的压力影响,例如要求禁用某些中国技术。”

分析人士指出,欧洲企业和决策者反应太慢,未能及时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创新型工业强国,也没及时应对挑战。

“欧洲政商界花了多年才认识到,中国已经从主要客户变成主要竞争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丹尼尔·汉密尔顿(Daniel Hamilton)说,“而在欧洲犹豫之际,中国已经缩小了差距。”

丁纯表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批评中国的产业政策并不能帮助欧洲追赶。

他认为,如果欧洲觉得“被昔日学生超越”,明智的做法应是加快改革和创新,而不是采取防御措施。

欧盟的守势与突围:寻求合作竞争新平衡

在博拉斯看来,欧盟面临“合作-竞争困境”,试图在安全和竞争力之间寻求平衡。

“如果阻止某些中国技术或企业进入,欧盟将失去它们提供的价格和效率优势,从而损害自身竞争力。”

“优先考虑安全或地缘政治必然以效率为代价,这种权衡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