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抢票神器”到底有没有用?一地消保委实测,结果……

央广国内 2025-09-29 14:01:33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一些热门方向的火车票出现“开票即候补”的情况。在此背景下,第三方平台的“抢票加速”服务再次上线,费用从30元到50元不等,且同一平台内价格越高的加速服务显示成功率越高。

然而,“抢票加速”服务有用吗?

江苏省消保委实测:

12306平台最先出票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体验人员在9家第三方平台以及12306平台,分别体验购买南京南至秦皇岛的G1236次列车火车票、南京南至北京南的G4次列车火车票,结果显示:

1.在南京南至秦皇岛线路中:12306平台最先出票,部分第三方平台出票晚于12306平台,其中有一家平台的出票时间比12306平台候补出票时间晚了大约1天19小时。有4家平台未抢到票。

2.在南京南至北京南线路中:12306平台最先出票,部分第三方平台出票晚于12306平台,其中有一家平台的出票时间比12306平台候补出票时间晚了8个多小时。有4家平台未抢到票。

抢票附加费达95元

出票时间却比12306平台晚

除了抢不到票、出票慢之外,一些第三方平台还存在诱导消费行为。

9月27日,记者在多家在线旅游平台体验订票时发现,部分平台抓住用户“求快、怕抢不到”的心理,将含有“抢票加速”服务的选项置于显眼处,声称“抢票成功率高”“抢票速度更快”;而无额外收费的“普通抢票”选项放在下面。

此外,部分平台的抢票服务会层层加码。

比如,江苏省消保委体验人员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购买南京南至北京南G4次列车火车票时(二等座票价为533元/张),本打算购买45元的专人抢票服务。

然而,该平台确认订单界面中“光速抢票、成功率更高”相关按钮以醒目的橙色在右下角呈现,与用户习惯的“确认”“下一步”等操作按钮位置一致,体验人员误以为是“确认服务必经步骤”,未能第一时间识别其为“额外加速服务”,误触发付费操作,导致额外支付50元,最终实际支付的抢票附加费达到了95元。

尽管如此,该平台的出票时间依然比12306平台晚。

“抢票加速”成心理安慰

谁该反思?

从早期的“刷票软件”到如今的“智能抢票”,第三方购票平台推出的抢票神器层出不穷。如今看来,这种“加价即可优先”的承诺,很多时候不过是种心理安慰。

对此,铁路12306早已明确:加速包无法实现优先购票。实际上,12306的排队系统遵循“先来后到”,加速包只是反复刷新、自动候补的机械操作。

“抢票神器”到底有没有用?一地消保委实测,结果……

从技术角度看,第三方平台的抢票服务与12306官方渠道相比,并不具备真正的技术优势。更糟糕的是,这些软件的“加速”,反而可能添乱。

由于铁路售票系统有着严格的反爬虫机制和访问频率限制,当多数平台都在售卖加速服务时,反而可能因为用户过多而效率降低。

部分软件会默认勾选“捆绑服务”,让旅客多花冤枉钱;甚至有软件借抢票收集用户信息与12306账号密码,埋下信息泄露隐患,旅客可能票没抢到还落得“信息裸奔”下场。

“抢票神器”到底有没有用?一地消保委实测,结果……

抢票神器没那么神,加速包也没那么快,规范第三方代购火车票市场,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监管层面不妨尽快明确抢票服务的法律属性,将其纳入相关法律保护范畴。对加速包等增值服务,可参照机票销售中的套餐管理,要求平台明示实际效用,禁止使用“成功率”“专属通道”等误导性表述。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查实的诱导消费平台实施联合惩戒。

平台方也亟待重构商业伦理,将技术手段真正用于解决出行痛点,而非制造焦虑。比如,提供透明的抢票日志,让消费者清晰了解每笔费用的实际作用;建立“抢票不成功全额退款”的保障机制。当平台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在购买加价服务前,可通过比价工具选择最优惠方案;保留宣传页面作为维权证据;优先选择12306官方候补购票功能。

而12306作为官方购票主渠道,需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一方面优化候补机制,公示候补成功率,解读优先级规则,让旅客看到希望;另一方面升级反作弊系统,依法打击外挂式购票。同时,多渠道科普“加速包无效”,让真实信息跑在虚假宣传前面,引导旅客理性购票。

节假日出行的痛点,需要运力提升、服务优化的“真解药”。唯有让官方渠道更可信、监管手段更有力、消费环境更透明,才能让旅客不必为抢票忧心、为“加速”买单。

(文中配图来自视觉中国)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 陈艳欣

审 校丨 寒冬

来 源丨央视新闻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