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雷锋网 / 正文

手握万台大单,达闼为何仍还不上员工欠薪?

雷锋网 2025-09-29 19:31:10

9 月 23 日,一家具身智能公司破产审查案件在天眼查公布,案件主角达闼机器人在今年 3 月陷入暴风眼之后,近半年时间里仍余波不断。

手握万台大单,达闼为何仍还不上员工欠薪?

在北京分公司被申请破产三天之后, 9 月 26 日,达闼又同香港仔机器人共同举行了专利授权媒体见面会,使后者正式获得了前者近 2000 项具身智能研发知识产权及专利独家授权。双方的合作被视为达闼“起死回生”的重要凭靠。

今年以来,港仔机器人已连续拿下多个千台乃至万台大单,金额均为亿元级。

但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AI 科技评论近日获知,数百名达闼前员工仍旧讨薪无门。据员工们估算,其巅峰期有 800 余人,大规模裁撤后,仅北京地区约 200 人便被欠薪数千万元。

在手订单十数亿元

达闼与港仔机器人之间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今年初。对达闼而言这是一场“及时雨”。彼时,达闼 3 月底刚刚被曝资金链断裂、大裁员、欠薪,多地分公司停摆。

半个多月后, 4 月 21 日,达闼机器人宣布与香港上市公司国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香港仔机器人,其中国华集团持股 51% 并实现财务并表,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为合资公司融资,达闼机器人占股 49% 。随后, 6 月初,国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这场合作被外界认为是典型的专利换资金。

根据合资框架协议,国华集团将在协议生效两年内协助合资公司募集足够资金用于产品开发,而达闼机器人将其拥有的 2000 多项专利授权予合资公司。

目前部分协议内容已经落实。9 月 22 日,港仔机器人公告达闼已批准香港仔机器人中国公司及其联属公司于大中华区使用达闼约 1780 项专利。

同时,部分专利也以转让的形式出售给其他机构,使达闼得以获得部分现金回流。

手握万台大单,达闼为何仍还不上员工欠薪?

自成立以来,港仔机器人便大单不断。

7 月份,香港仔机器人与通宏护卫达成合作协议,香港仔机器人将在两年内向后者交付千台安保机器人,合约总额为 3 亿元人民币。

随后,8 月,港仔机器人先是同美年健康签署 8 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三年内部署 2 万套智慧健康机器人分布式体检中心;随后又同广东天太机器人、山东未来机器人等签署达成合作,这也是全球首笔万台级人形机器人订单。

据不完全统计,港仔机器人已披露合作规模的在手订单便达十数亿元。以此为基础,港仔机器人预测未来三年财务将实现 85.7% 的复合年均增长率。

手握万台大单,达闼为何仍还不上员工欠薪?

达闼机器人创始人黄晓庆复盘公司“崩盘”时曾反思,“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尽快让公司实现造血的能力”,并称接下来将只聚焦人形机器人,削减其他产品线。从香港仔机器人的订单情况来看,赚钱回血确已调整成为优先事态。

据悉,港仔机器人仍由达闼机器人核心团队负责技术和业务。天眼查显示,黄晓庆目前担任港仔机器人首席科学家、香港具身智能研究院院长。

有员工向雷峰网 AI 科技评论透露,高层之中除黄晓庆外,还有杨光华、覃晨继续留守达闼或加入港仔机器人。杨光华曾任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所长,在达闼时为高级副总裁,主要负责公司市场及客户渠道拓展;覃晨曾是达闼产品副总裁,现任港仔机器人执行总裁。

香港仔机器人还开启了新一轮招聘, BOSS 上在招岗位包括硬件产品经理(机器狗)、医疗大模型算法工程师、UI 设计师、市场总监等。

数千万元欠薪仍未还清

在港仔机器人风光的背面,是达闼迟迟未能解决的前员工欠薪问题。

达闼在巅峰时期曾有员工 800 多人,历经 7 轮融资,估值一度达到 170 亿元,无论员工规模还是估值都远超当前各家具身智能“顶流”。有投资人认为,一般具身智能公司也就两百人左右,盘子铺得太大,过于烧钱,也是其倒下的原因之一。

因此, 2024 年,达闼开始分批裁员。截至 2024 年底,已有超过 70% 的员工被裁。

在新一波具身智能浪潮里,这些流出的人“散做满天星”。有达闼前员工告诉AI科技评论,今年参展 WAIC 时发现,很多机器人公司都收容了一部分达闼员工。

手握万台大单,达闼为何仍还不上员工欠薪?

(企查查显示,仅北京分公司进入终本环节78起案件涉案金额便达1066.91万元,基本均未履行)

多名员工回忆,欠薪肇始于 2024 年 1 月(但就在事发两个多月前,达闼还认缴2亿元投资了上海数龙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2024年 6 月达闼摊牌并开始大批次裁员,同年 9 月下旬又统一发放了一批离职协议,多数人也是从六到九月离职,因此被欠薪半年以上。部分员工在离职时被要求签订解除协议,放弃追讨年终奖。

据他们估算,按照平均每人被欠二三十万薪资及补偿来算,仅北京地区涉及约 200 名员工,欠薪金额总计便达到数千万元。

从去年开始,达闼上海、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的数百名员工踏上了漫漫讨薪路。

成都分公司有前员工反馈称,在将达闼诉上法庭后,达闼会反诉,反诉败诉后还会再次上诉要求二审,以此拖延案件时间,从立案到终审结束,半年时间就过去了,直到此时才能进入强制执行环节。但即便开始强制执行,最终也会因为达闼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终本,多数员工被困在“恢复执行-再终本”的循环里。

手握万台大单,达闼为何仍还不上员工欠薪?

(达闼前员工群在讨论讨薪情况)

近期,部分员工听到消息称已有供应商拿到被拖欠的货款。然而在法院已经申请了强制执行的员工却无法获得清偿。他们中一些人和达闼达成了分12期支付欠薪的协议,也仍未能落实。且由于子公司众多,多个账户“化整为零”,即便其中一家子公司账上有钱,其他子公司的员工也无法执行到。

此前,黄晓庆曾呼吁员工再给公司些时间,让达闼能够继续发展,这样不仅有钱偿还,还能让很多员工回到公司。

达闼北京分公司某研发方向的前员工向 AI 科技评论透露,公司研发部门一度全部离职,但今年以津安达具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召回”了二三十人,但这些人仍在北京达闼办公。津安达是达闼与天津合作的产物,天眼查显示,天津开发区光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 45.9% ,达闼机器人持股 44.1%。

尽管订单方面已有不少进展,但到目前为止,欠薪问题的解决几乎毫无进展。

4月中旬,北京地区十几名员工开始想办法推进案件执行进度,有些在执行中达成执行和解的员工在公司违反执行和解协议、分文未付的情况下,不得已将终本案件先恢复执行,然后再度终本,这样可以追加唯一股东上海达闼为被执行人。但随着达闼机器人(北京)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再加上上海公司目前也无可供直接执行的财产,所持有的股权、专利变现困难,而就在法律程序缓慢前行中,公司的专利等资源却在迅速转移中,员工们担心,达闼是否会完成“金蝉脱壳”变成一具空壳,彻底使讨薪无门。

黄晓庆曾坦言,期望通过香港的合资公司实现上市。但悬而未决的欠薪作为遗留问题,或给香港监管机构调查留下了风险。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