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亿人次的出游规模,8090亿元的消费体量,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文旅市场的火爆景象既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切表达。在这场“流动的盛宴”背后,纪检监察机关主动靠前的监督身影,勾勒出“发展与规范”并行的鲜明脉络,为市场繁荣注入“清流”,用责任担当守护着万家灯火的祥和。
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场活力的充分涌流,更离不开监督保障的精准托底,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托举起游客的“诗与远方”。而纪检监察机关的靠前监督,则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举措,起到了“先手棋”的作用。在监督实践中,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下沉一线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纪委监委紧盯“吃、住、行、游、购”各要素开展监督检查;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纪委监委依托联动监督机制深入重点场所实地督查,到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着力纠治服务问题……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的行动,覆盖了文旅市场的关键领域,体现了对市场秩序的全方位守护。
文旅市场涉及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就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慢作为,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各项监管措施落地落实。从河南桐柏县每日会商通报安全问题,倒逼职能部门加密景区巡查频次,到河北武安通过片区协作驻点督导,推动重点景区执法力量常态化下沉……当监督从“突击检查”变为“日常校准”,从“问题清单”变为“制度清单”,这种聚焦游客服务保障、旅游环境治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督促相关部门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解决游客急难愁盼问题,成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助推器”,让文旅市场秩序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监督与繁荣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从“假日经济”的热闹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消费的活力,更是治理的智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约谈“一把手”、制发提示函、现场督办等方式,将监管责任细化为可操作的“任务清单”,既防止了“一放就乱”的失序,又避免了“一管就死”的僵化。这种有温度的监督实践充分证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不是市场的“约束者”,而是发展的“护航者”;不是矛盾的“制造者”,而是问题的“终结者”。当监督的“探照灯”照亮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当责任的“链条”环环紧扣、层层压实,文旅市场的繁荣才能既有“速度”更有“质量”。这也是纪检监察工作精准发力、服务大局的鲜活见证。
文旅兴则经济活,治理优则民心暖。纪检监察机关越来越精准的监督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将监督融入治理体系,用制度刚性约束权力任性,以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才能绘就游客满意、市场繁荣、社会和谐的清朗画卷。当监督的“清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据榜单上的亮眼成绩,更是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秩序之美、一个现代治理体系应有的效能之光。毕竟,“诗与远方”的魅力,既要靠山水人文的馈赠,更要靠风清气正的环境来托举,让游客在每一次出行中感受法治的温度、体验治理的智慧。(防城港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