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厨房里的“勤字经”

新浪国内新闻 2025-10-18 03:34:30

奶奶的厨房里,总摆着一口磨得发亮的铸铁炒锅。锅底那层均匀的、泛着哑光的油亮,是几十年火候与猪油浸润出的印记。每当清晨第一缕天光刚爬上窗棂,这口锅就会在奶奶手中发出“滋啦”的声响,唤醒整个院子的烟火气。

我是在奶奶的灶台边长大的。记忆里,天刚蒙蒙亮,我就会被奶奶轻手轻脚的动静吵醒——她总是第一个起床,先将灶膛的余烬扒开,添上几根干松枝,用火柴一划,橘红色的火苗便“腾”地蹿起来,映亮她布满皱纹却依旧精神的脸。

“人勤,家就暖;手勤,事就顺。”这是奶奶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的勤劳,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即使到了头发花白的年纪,也从不停歇。每天除了做饭、打扫卫生,还会把家里的旧报纸、空瓶子整理好,攒起来卖给废品站。我小时候不懂,觉得这样很麻烦,奶奶却笑着说:“不是为了那几个钱,是日子不能过得太闲散,一闲下来,人就懒了。”

上小学时,我总爱赖床。每当我磨磨蹭蹭地穿衣服,奶奶就会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走进来,面条上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快吃,吃完上学别迟到。我跟你爷爷年轻时候,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了,你爷爷忙完家里的事情还要去学校教书,也没说过累。”她说着,眼神里却满是疼爱,又转身去给我收拾书包。

有一年暑假,我心血来潮想学做饭,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拉着我站在灶台前。她先教我生火,手把手示范着如何摆放柴火,让火苗烧得更旺。接着教我炒青菜,“油热了再下菜,快炒快翻,不然菜就黄了”。我握着比我胳膊还粗的锅铲,笨手笨脚地翻炒着,没一会儿就觉得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便把锅铲一扔,泄气地说:“做饭太累了,我不学了。”

奶奶没有责备我,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拿起锅铲继续翻炒,动作依旧麻利。“累就对了,过日子哪有不累的?人这一辈子,就像这口锅,得经常用,才不会生锈;活得经常干,人才不会变懒。”那天中午,我吃着奶奶炒的青菜,觉得比平时任何一顿都香。看着奶奶忙碌的背影,才发现她的腰已经有些佝偻,可手里的活却从没停过。

后来我在外上学,毕业又参加了工作,见到奶奶的时间也少了。有一次,我因为一项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晚上给奶奶打电话,忍不住哭了出来。奶奶在电话那头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只是轻轻说:“累了就抽空回家,奶奶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做事就像烧炉子,得有耐心,火苗小了就添点柴火,别一遇到风就把火吹灭了。”

挂了电话,我想起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想起她那句 “人勤,事就顺”。是啊,奶奶一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却用最朴实的行动告诉我,勤劳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从那以后,我不再抱怨工作辛苦,而是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学习的机会,把每一个失误都当作成长的阶梯。

现在奶奶也一同和我们在城里生活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时常回到家中,接过奶奶手中的锅铲,为家人做上一顿家常便饭。当饭菜上桌,一家人围坐下来时,欢声笑语洋溢在每个人脸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奶奶教给我的,从来都不只是做饭的手艺,更是一种勤劳踏实、永不言弃的生活哲学。那口老炒锅,那厨房里的烟火气,还有奶奶那些朴实的教诲,早已融进了我的血脉里,成为我人生路上最珍贵的家风传承,指引着我在生活的种种考验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玉林市玉州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