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他们吃上了自己种的菜

央广国内 2025-10-18 20:43:02

  阳光洒满广袤草原,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镇鲁玛村村民次仁班久小跑着来到了自家庭院旁的小型温棚,麻利地揭开棚膜。“一会儿太阳大了,菜就热死啦!”次仁班久一边干活一边扯着嗓子对老伴喊,喊完嘴里又嘟囔起来,“又不是不知道在我们这样的地方种个菜多不容易”。

  西藏阿里,种菜不易。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传统的农业禁区。“野草都比海拔低的地方长得矮、长得少,何况是蔬菜!”次仁班久感叹。当初陕西援藏的农业专家来村里推广小型棚体蔬菜种植项目,他试着报了名。没想到,半辈子只会侍弄牛羊的他,在快60岁时学会了种菜。

  “现在棚里的蔬菜能长这么好,离不开何老师。”次仁班久打心底感激陕西援藏干部、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何晓庆,从温棚选址、搭建再到种植全过程,她全程指导。

  长期以来,阿里地区的蔬菜依赖从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运来,菜价高还不新鲜,农牧民很少购买。要在祖辈缺乏种菜经验的地方教会大家种菜,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拿修建温棚的材料来说,当地没有现货且成本极高,加上推广资金有限,何晓庆便请陕西的老同事推荐了熟识的供货商。

  第一次接到来自西藏的订单,河北沧州的李雪非常惊讶。多少厚度的棚膜才能适应阿里的大风,多粗的钢管才能撑得起来……反复商定细节后,运输又成了新的拦路虎。为了找到合适的物流公司,又折腾够呛。

  顶着高原烈日和能吹跑石头的大风,何晓庆在阿里地区3县6村19户农牧民家中,按照防风防滴漏防紫外线的要求,和村民一起建起了平均长10米、高1.5米、宽2米的温棚。手把手教、一遍遍示范:种什么品类、播撒多少种子,株距、行距如何确定,如何浇水、施肥……闷热温棚里,共同劳动洒下的汗水让大家的心近了。

  在何晓庆的指导下,次仁班久不仅学会了种菜,还种得很好。他今年已经成功种出了3茬菜,小白菜、芫根、黄瓜、白萝卜、辣椒、西葫芦……以前,和村里人一样,要吃蔬菜得骑近1小时的摩托车去县城买,菜价很贵,种类也少。“自己种出来的菜,味道就是好。”次仁班久的爱人卓嘎原本只擅长烹调牛羊肉,现在也研究起了各种蔬菜的做法。

  “今年家里靠卖菜已经收入了1200元。你看这个温室能不能扩大一点,建高一点?”看到何晓庆又一次来到村里指导,次仁班久快步迎上来,抓着她的手激动地聊起来。现在,次仁班久不仅实现了一家“吃菜自由”,还有多余的菜可供出售。这对高原的农牧民来说,不只是掌握了一门新技能,更让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更有盼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代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