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村社部分老人和志愿者合影。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志愿者对接医疗资源,为共享村社的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社区支持居家养老有着很高的社会需求。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更注重晚年生活质量与情感支持。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吉林省积极探索社区“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与自我实现的平台。
对老年人而言,既能居家养老,又能享受社区服务与周边配套的便利,是理想的养老方式之一。与老年人打交道10年的志愿者王磊,对此深有体会。
作为一家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王磊和团队探索参与社区助力居家养老新实践,打造共享空间,让老人聚在一起打理菜园、吃大锅饭、休闲娱乐。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东北地区老龄化形势尤为严峻。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王红漫主编的《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与施策(2023-2024)》显示,我国养老模式基本构成是“9073”,即约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选择机构养老。国家政策引导与居家养老需求持续释放信号,为社工和志愿者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在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和协调下,省内有30个社区正在试点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方式,服务社区里的“一老一小”,探索社区助力居家养老的新路径。

老人们在共享村社食堂享用免费午餐。
在共享村社大家庭“自给自足”
王磊参与运营的共享养老空间,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建设社区城乡交界处的靖安街。此地距离县城13公里,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这些常住居民多为工厂退休工人,60岁以上占比超90%,其中有不少空巢老人与孤寡老人。
今年6月,建设社区将工厂遗留的平房与空地改造成农村大院,院内设有食堂、菜园与活动空间,大门上方挂着“共享村社”牌子。
65岁的刘仁丽是首位加入共享村社的老人。孩子在外地工作,退休后她和老伴时常感到“无聊、总想做点啥”。
得知社区要打造共享养老空间时,刘仁丽第一个报了名。从游说老伴开始,刘仁丽当起志愿者,走家串户介绍“啥是共享村社”。
共享村社的理念是让自愿加入的老人共享种植、养殖、理发、手工等技能,劳动所得一部分兑换为个人工分,一部分归村社集体所有。老人们可通过工分兑换,在村社的长辈食堂免费就餐,或兑换其他生活用品与生活服务。
村社工分兑换核心不在“计分”而在“参与”,社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享受照料服务。
共享村社建成后,由王磊所在的柳爱志愿者协会负责日常运营,社区社工参与监督。
“社区根据自理程度,将老人分为活力老人和需要照料老人两大群体,他们的需求各有不同。”建设社区党委书记蔡秋雨表示,活力老人更追求老有所为,退休后仍想创造价值;而年迈行动不便的老人,则需要更多生活照料。
目前,加入共享村社的老人有32人,4人一组,由一名志愿者或社工对接,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与健康状况。在村社,75周岁以下老人可参与轻体力劳动。84岁以上老人直接享受免费就餐服务,其他老人来就餐,每餐收取6元。
“我们希望让辖区内的老年人都能吃上免费午餐。”王磊说,这是共享村社的长远目标,需要社工、志愿者共同参与,在社区助力下,开发更多盈利项目,支持村社可持续发展。
共享村社筹备期间,志愿者将大院内的菜园分成16个地块,对外招募认领者,并为认领者提供种菜技术与田间管理服务。地块很快被认领完毕,认领者多为年轻家长,希望通过种菜让孩子认识农作物、体验种植乐趣。每个地块年租金365元,这笔收入成为目前村社主要经济来源。此外,他们组织包粽子、摊煎饼、制作手工艺品到商业街售卖,也为村社带来一些收入。
“我们想探索一种自给自足的抱团养老方式,由社工和志愿者开发项目,老人共同参与,让村社能持续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蔡秋雨说。
现在,负责共享村社食堂的刘仁丽忙中有乐。忙完餐食,她就和村社的其他老人一起唱歌、跳舞、做手工。刘仁丽说,“共享村社是一个大家庭,人多才热闹”。

共享村社的老人在做大锅饭。
激活“老旧散”小区养老服务潜力
83岁的张锦舫是一位独居老人,生活在长春市鸿城街道鹏程社区。她能背下来两个手机号码,一个是女儿的,一个是社区网格长的。张锦舫的女儿工作忙,每逢周末才能来探望。平日里,社区网格长成了独居老人的临时“监护人”。
在吉林省今年试点的“社工+志愿者”融合发展社区中,不少是老旧散小区(通常指建成年代较久、基础设施老化、缺乏专业物业管理且住户结构松散的居民小区――编者注)。如何开发利用社区现有资源、连接更多社会资源,共同助力居家养老,是85后长春市鸿城街道鹏程社区党委书记夏金磊一直思考的课题。
鹏程社区辖区内以老旧散、物业弃管小区为主,商圈少、基础设施老化。辖区共1.13万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7%。为摸清家底,夏金磊统计了辖区内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高校志愿团队、爱心企业、社区好人等资源,在专业社工指导下将这些资源与社区需求对接。同时成立多支由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维修、组织文化活动等服务。在夏金磊看来,激活各方力量,释放社区活力,能有效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
一次,夏金磊入户探访一位残疾阿姨时,了解到这位阿姨平时要靠轮椅行动,因家中卫生间空间狭小,轮椅出入困难,老人面临跌倒风险。如果在卫生间内外安装扶手,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经进一步了解,社区还有36位老人迫切希望安装卫生间扶手。于是他协调爱心企业与志愿者,为这些有需求的老人安装上便捷扶手,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独居老人是鹏程社区重点关注对象。目前,鹏程社区为张锦舫等87位独居老人全部安装“适老化”家庭智能设备。同时组建56人志愿者队伍,打造“15分钟应急照护圈”,及时掌握老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社区还组织志愿者为老人读报、陪聊、表演节目,增加对独居老人的情感陪伴。
“社区工作者要能精准发现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并及时对接资源解决问题。”长春市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林静说。
为辖区独居老人佩戴印有个人基本信息与紧急联系人的硅胶手环、赠送可存放证件卡券的收纳袋、推荐低于市场价的家政服务……这些细致的服务,都是林静和同事们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推出的举措。林静发现,社区老人的需求很具体,工作中不时遇到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十委社区有60多栋居民楼,均为无电梯的老旧楼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约30%。“老年人对物质需求不高,更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林静认为,要多组织老年人感兴趣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十委社区的品牌活动丰富多样,包括邻居串门、腌咸菜、单元聚餐、楼栋百家宴等,很受老人欢迎。每逢活动举办时,社工和志愿者会带领社区内的活力老人与孩子,把活动相关的食品、纪念品等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
“相比高层小区,老旧小区更容易形成邻里互助的氛围。”林静认为,邻里之间多走动、多进行情感连接,互帮互助,可以有效解决很多生活小事,有些虽是小事,对老年人来说却是生活中的要紧事。

志愿者上门帮共享村社老人打扫卫生。
“银龄托老”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出门勿忘关煤气”“不要轻信陌生人来电”“睡前检查电器断电”,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林园社区,社工们把印有这三句话的A4纸,贴在独居老人的入户门上,方便老人随时查看。在林园社区,由31名专业社工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
林园社区的“银龄托老”服务颇具特色。社区整合周边培训资源开设古法养生操、手工钩织、声乐、乒乓球、舞蹈、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社区的“银龄托老所”,由专业社工担任班主任,志愿者配合工作,负责统筹课程进度,并跟踪记录老年人的参与情况与反馈意见。
送完外孙上学后,刘秀菊就去林园社区“银龄托老所”上课,这样的生活节奏,她已经保持了5年。“在家里可太没意思了,社区里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刘秀菊说,“每天都想去托老所”,在那里,学习书法、剪纸和声乐,是她最喜欢的三门课。
“社工和志愿者的专业介入,为社区助力居家养老拓展更多空间,也为养老行业提供更多样本与可能。”长春市益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促进中心理事长徐博表示。
作为资深社工,徐博是吉林省“社工+志愿者”试点社区项目督导组成员。在他看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需求已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多元方向拓展,社工组织可深度参与其中,例如参与老年人能力与需求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提供精准服务,为孤寡老人提供兜底保障,为重点老年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巡访关爱等。
徐博认为,在家庭支持方面,社工可帮助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提供培训与压力疏导;在资源链接方面,可担任“养老顾问”,解读政策、联动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养老医疗服务;培育老年兴趣团体,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今年,徐博的社工团队承接了一家慈善基金会“记忆包裹服务”项目,面向吉林省多个社区60岁以上老年群体,开展认知障碍筛查、社区科普宣传、认知干预训练、认知障碍个案咨询等服务,以提高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关注。
未来,随着“社工+志愿者”社区融合发展模式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各地会不断探索社区助力居家养老方式,让老年人享受更专业、更温暖的服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