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央广国内 2025-10-31 16:21:10

  央视网消息:在我国,航天员主要分成三类,分别是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自神舟十六号以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第二次集齐了三种类型的航天员。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三名航天员,01张陆为航天驾驶员、02武飞为航天飞行工程师、03张洪章为载荷专家。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由执行过神舟15号任务的张陆担任。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航天员张陆表示,出舱,他肯定也是一个带领者。对02来说,会更多让他执行譬如出舱,还有一些梦天舱的实验。对于03来说,包括植物培养、细胞实验,因为他是做电化学的,可能会把出舱服一些与电相关的包括电池等这方面交给他,他会更加专业也会更加细心。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随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为满足工程任务需要,2020年底选拔的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18名航天员中有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2023年神舟十六号任务中,朱杨柱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并执行出舱任务。2024年神舟十九号乘组王浩泽成为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2025年神舟二十号任务中,王杰以航天飞行工程师身份参与飞行。到神舟二十一号,空间站将迎来第4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航天员武飞表示,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他的职责主要是组合体照料、系统维护和升级。要照料好空间站组合体,它由十多个核心分系统共同组成,比如环控生保GNC、能源分系统通信分系统,这些分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作为航天员来说,在太空面临许多非常大的威胁,要根据预案把这些威胁航天员安全、航天器安全的处置手段牢牢掌握。第三,是新技术的验证,今天的空间站的上面要验证的所有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可能未来还会到月球上去,还要探火,现在的这些技术验证是为未来打下一个好的技术基础。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2023年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公布,桂海潮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登上太空,与队友共同完成了大量空间应用与科学实验、试验任务。张洪章作为第三批4名载荷专家中第2位登上太空,要与队友和地面科研团队协同配合,接续完成好神舟二十号已经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同时依托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更多领域的研究。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航天员张洪章表示,作为一个载荷专家,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更多是希望能够想办法加他在空间站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在空间站进行科研工作的效率,可以做一些更复杂的研究,能够使研究更进一步,助力我们的科技发展能更快一些。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作为科研工作者,张洪章这次太空之旅承载了多个领域科研团队的期待,也从首位登上太空的载荷专家桂海潮那里接收了很多宝贵经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 再度出征载誉前行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飞行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从神舟十五号首飞圆梦到神舟二十一号再度出征,作为指令长的张陆坦言,面对新使命、新角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信念也更加坚定。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模拟失重水槽中,指令长张陆正与两名年轻队友进行协同训练。尽管已有186天在轨飞行的丰富经验,他仍以“归零心态”投入每次训练,确保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陆表示,这一次任务之中,他最大的挑战和困难可能更多的是作为指令长角色的转换。因为从03到01指令长这个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呼号的转换,更多的是一个责任。他要带领两个年轻同志一起去空间站完成这个任务,在这条道路之上会有很多荆棘坎坷。作为他来说,需要对他们负责,需要在第一时间做出一个正确的决断。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今年49岁的张陆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自2010年入选航天员大队以来,他历经12年磨砺,最终在神舟十五号任务中实现飞天梦想。在轨驻留期间,他亲历了中国航天的多个历史瞬间:见证首次“太空会师”、参与空间站“三舱三船”全面建成,并以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当时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陆表示,从神舟十五任务结束之后,他积极投入到了身体的恢复,还有正常的训练之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水下训练、离心机训练、转椅训练等这些。说到水下训练尽管他有4次出舱的经验,也会有这么多的训练次数,但是永远把所有的训练都当做第一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随着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科学实验的复杂性对航天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将首次开展哺乳动物空间实验,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迈出新步伐。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陆表示,神舟二十一号会有新的任务。譬如会第一次搭载哺乳类动物,之前搭载过斑马鱼,但是鱼毕竟和哺乳动物还是有很大差异性,也能收获到科学家们想要的一些数据。他需要了解整个的实验全流程,还有一些计划安排。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在这个由“70后”“80后”“90后”组成的乘组中,团队融合成为任务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指令长,张陆特别注重发挥各年龄段航天员的优势,在训练中构建起互补共进的协作模式。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陆表示,在受领任务之后,他和队友之间也有很多的配合、训练,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会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70、90、80三个不同的时代出生的,有着不同的这种阅历,也有不同的这种成长经历。其实没有什么代沟,也没有什么不融合,更多的是一种互补。从训练之中也能感受得到他们的这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对他来说也有很多的启发和启迪。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按照任务安排,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在轨期间,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和试验,并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陆表示,这一次,应该也会出舱,也会有一些载荷任务,新增的包括问天舱的实验。这一次会延续从神舟十八开始给空间站搭建防护板安装防护板。这一次可能会给空间站完整披上一层铠甲,让空间站更加坚固,让它在今后的运行之中更加稳定可靠。他相信,等到他们上去之后会有这方面的一些科普,还有会有一些讲解的视频传到地面,那个时候大家一定能够收到这方面的信息。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十五载航天路,张陆将个人梦想一点点融进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壮阔征程。即将重返太空,张陆说:他和乘组会像一把宝剑,不惧挑战,也不辜负每一份期望。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陆表示,神舟二十一任务对他来说也是再一次的圆梦。在这条道路上,有付出、有努力,也一直在磨砺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更快地成长。希望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就像宝剑一样,能够非常圆满完成此次任务。

  用热爱和坚持圆梦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作为目前所有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中国航天员,武飞的飞天路多了一段“跨界”的精彩。他曾是从事航天科研工作的工程师,如今即将走进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从图纸到苍穹,武飞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与成长?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这位正在为失重水槽训练做准备的航天员就是武飞,他眼神中那份属于科研人员的专注与严谨让人印象深刻。武飞1993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返回地球的落点,成为了他梦想的起点。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武飞表示,他最早接触航天的一个场景是2003年,是神舟五号飞天落地以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所以当时的新闻也比较多,从那时候他才开始关注到航天事业。小时候在家里,晚上也喜欢看星空,星空的感觉是非常宁静的,星星不是说离很远,反而是像包裹着你,像是能把所有声音、情绪都能吸纳进去一样。他期待在太空以另一个视角去看一看不一样的星空。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因这颗深植与内心的航天梦种子,武飞大学选择了与航天相关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硕士毕业后他如愿走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航天科研工作。2019年初,一份特殊的通知文件燃起了他内心强大的动力。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武飞表示,国家面向社会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作为一个在地面的工程师,又是一个航天工作者,如果有机会能自己到太空里亲自操作。那些在地面设计的设备、地面运行的设备,把实验搬到太空去做,对他们来意义非凡。另外对个人而言,能够突破自我到400公里的太空去挑战自我,对他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当时就说一定要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初选、复选、定选是选拔航天员的必经之路。对于科研出身的武飞,要想成为一名航天员,最大的“拦路虎”出现在“复选”中。“航天特因环境选拔”是复选中针对太空极端环境设计的系统性筛选过程,离心机和转椅是考验人对抗超重环境的“必修课”和检测前庭功能的“终极考场”。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武飞表示,在承受超重耐力的时候,整个面部的肌肉都会被压住,感觉呼吸特别困难。那时候,是一种意志力的比拼,往深层次说也是一种对热爱的考验。因为只有足够热爱这个行业,有足够大的决心去从事这个行业,才能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依然能坚持下来。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通过了航天员选拔,闯过了第一道难关,意味着后面还有更多的难关要过。从工程师到航天员,就要从零开始攻克体能、航天理论、应急处置等不胜枚举的严苛考核。武飞说,让他攻克一道道难关的关键就是很朴实的一个词“花功夫”。

  武飞表示,让他想起了高考,那时候心里没有别的事情,只有为了备战高考。现在也一样,成为航天员以后他就屏蔽掉了所有外界的一切干扰,开始投入到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专业技术,通过不断努力,慢慢补齐了一些以前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短板,慢慢成长为一个更全面的航天员。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成为航天员,武飞最想的就是有一天自己能逐梦星辰到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去看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经历一场场永不停歇的“压力测试”。

  武飞表示,第一次考核选拔考核结束以后,让他压力最大的是在操作方面有一些失误,在复盘整个考核结果的时候,他想了一下以往学习方法训练体系,是因为方法出了问题。那时候他很着急,压力非常大,也跟队里其他战友做了交流,讲了压力所在,战友给了他特别多的支持,把急躁的心态改掉,一步一步改变自己的这些缺点,他重新梳理了自己的训练方法,然后重新上路。

  所有的备战都是为了为国出征那一刻。2024年底,武飞接到了作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执行飞行任务的通知。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武飞表示,接到通知后,首先是松了一口气,终于等到这一天。另外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从此就要从专业技术训练阶段转入到任务强化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所有训练成果关系到以后在天上执行任务能不能执行好,有更多需要去注意学习的。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可平山海之险。5年的训练磨砺、1年的乘组磨合……32岁的武飞即将开启首次太空征程,交上自己的圆梦答卷,空间站里又将多了一位复合型人才。

  自己也是年轻的一代,作为年轻人来说,对于有航天梦的人来说,希望能够永远双眼保持对星辰的仰望,同时也要始终把双脚踩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觉得掌握信息差才是自己成功的关键。但是,在这样一个时期能够屏蔽干扰,把握当下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成功突破自我的一定是那些选定一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人,而不是每天都在寻找风口的人。

  会打太极拳的能源专家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03号航天员张洪章是第二位即将入住中国空间站的载荷专家。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张洪章除了将在自身专业领域大显身手之外,还会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为神二十一乘组6个月的太空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在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地面训练期间,39岁的张洪章作为航天员大队第二位即将执行飞天任务的载荷专家,与张陆、武飞一同熟悉实验设备、熟练实验操作。博士毕业后,张洪章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开展储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张洪章表示,他本身从事的是化学工程专业,具体是能源储能、新能源、新材料,跟航天的关联非常密切。它是一个综合学科,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材料。这跟空间站上方方面面的研究领域契合得非常好,甚至包括在天上的一些生命相关的,他的这些学习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在轨执行科研项目当中。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首次登上太空,张洪章将利用空间站重点开展电源领域的科研工作。

  张洪章表示,在所从事的电源领域,他做过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这些研究也是航天电源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会关注在轨相关电源的一些工作状态,他设计了相关的实验带到空间站去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成果。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作为一名载荷专家,张洪章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天上做科研。除了本专业的科研项目外,他还要和队友以及地面科研人员一齐努力,接续开展空间微重力物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百余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中国空间站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张洪章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验平台。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洪章表示,对于科研人员来讲,可以在中国空间站这个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进行科研,可以做到以前中国很多科研人员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一直想做而做不了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在上面解决以前很多人一直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难题。进入中国空间站以后,一定要倍加珍惜这次飞天的经历,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空间站的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希望将每一位科研人员在地面的辛勤和汗水和智慧都变为现实,能够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生活中,张洪章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因接触太极拳而引发对中医学科的浓厚兴趣,并将兴趣也演变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张洪章表示,他的爱好有三个,一个是太极拳,一个是朗诵,再一个是中医,感觉有点跟年龄不符。但太极拳确实是对身心非常有益的一个运动,在空间站希望有闲余的时间打打太极拳,朗诵一下诗歌,包括日常中医的一些理疗,按摩的一些手法,他在地面上也学习了一些。在轨如果队友有一些不舒服,还可以帮他们放松一下。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从常年呆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体能、心理、技术全面过硬的航天员,张洪章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如今已经做好了一飞冲天的准备。

  张洪章表示,最难的事还是转椅,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眩晕的感觉。要尽量让自己训练到一个临界的地方,让自己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训练。他一开始来的时候,不到七十五公斤,身上也没有多少肌肉。后来经过锻炼,包括跑步、高强度力量训练,现在大概是六十九公斤,肌肉已经增加了很多,主要就是坚持锻炼,这是非常有效的。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发展阶段已有3年,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有效助力了中国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张洪章希望在自己“太空出差”的6个月内,让空间站能够有更多的产出,助力国家科技发展,造福社会。

“70后”“80后”“90后”,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跨界”也精彩

  张洪章表示,航天员在天上,一方面做空间站照料运行维护,另外一个更大的任务就是让空间站能够有更多产出。建站为应用这个目标一直没有变,他们在地面经过更多训练,也是希望能够更好、更快、更高效执行空间站的任务,能够助力空间站有更多科学产出服务社会,使国家科技更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