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浸染,雪域如画。
10月29日下午,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保护世界屋脊绿色家园”论坛在林芝市举办。来自科研院所、国际使团、高校及产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话西藏生态保护成就,共谋绿色发展未来,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

牙买加驻华公使贾奎琳・贝尔在“保护世界屋脊绿色家园”论坛上发言。本报记者 巴桑顿珠 摄
论坛开幕前夕的实地参访,为与会嘉宾提供了感知西藏生态的第一现场。10月28日,与会嘉宾赴鲁朗高山牧场与林海参观。车行山间,雪山耸立、河流澄澈、林海苍翠,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鸟瞰图。本报记者 刘枫 谢筱纯 胡文 摄
这番壮美景象,正是西藏长期以来生态保护成效最直观、最动人的印证。而这壮美景象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的数据与系统的保护工程在有力支撑:目前,西藏已建立47个自然保护区,全区50%以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这些切实的行动与卓越的成效,共同奠定了“西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地区之一”的牢固根基。

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中外嘉宾在鲁朗高山牧场参观。 本报记者 王敏 摄
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多吉围绕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及推进净零碳电气化建设作了主旨演讲,旨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及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他说:“西藏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突出,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绿色能源发展,并积极规划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助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本次专题论坛议题多元、内容翔实,既有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考,也有基层实践的路径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牙买加驻华公使贾奎琳・贝尔、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华讯方舟集团创始人吴光胜等嘉宾分别从生态系统治理、国际环保合作、科技产业支撑等多维度建言献策,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多元智慧。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它的生态价值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全球生态平衡。

羊湖美景。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林芝市墨脱县原始森林的树木。本报记者 王敏 本报通讯员 郎玲 摄
“生态富民”主题沙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西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江平,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翔宁,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马仪亮等7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勾勒出西藏绿色发展的清晰路径。本次沙龙构建了从“生态根基”到“规划引领”,再到“产业实践”的完整逻辑链,论证了西藏完全能够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昌都市边坝县边坝镇普玉冰洞。本报记者 索朗旺久 摄
今天的西藏,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逐渐描绘出“生态优、产业绿、百姓富”的新西藏图景,以坚定的信念与开放的姿态,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着西藏智慧与西藏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