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延安举行,我注意到一个叫张学智的“90后”新农人。他曾是网吧经营者,后来选择返乡转型成为一名农场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推行“定制农业”的经营理念,将产品生产与定价权充分赋予农户。我想,这类兼具新思路与行动力的人才,正是激活乡村发展的“活力引擎”,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人才赋能成效,正通过产业发展的亮眼数据持续显现――乡村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今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今年大部分地区光温水条件良好,特别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新疆等地秋粮生产形势较好。近期,各地精心组织秋粮收获,收获已过八成半。积极应对黄淮海地区持续连阴雨影响,全力以赴抢收抢烘,努力减轻灾害影响。
实际上,这些实打实的成效既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成果,更为“十五五”规划建议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三农”工作的表述一脉相承、具有鲜明延续性。一方面,两份规划均持续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彰显了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力;另一方面,相较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五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既有基础上深化了工作要求、明晰了进阶方向。
这一表述的转变,意味着什么?“十四五”时期,我们一直在“焕新智变”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有志于从事乡村新业态的新农人越来越多,备受关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各地生产实践当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提质增效。农业农村部方面介绍,5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数据背后,“提质增效”的关键导向,本质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驱动力,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重构农业农村生产力。通俗而言,即依托现代科技推动农业“升级换代”,实现农业农村生产能力的系统性重塑。
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的,是现代化的。广袤无垠的麦田,于当下而言,不仅是我们应对各类挑战的底气,更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发展机遇。具体来说,就是用生物育种、大数据、智能农机这些新事物,在田间管理、农产品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下功夫。既让种出来的东西品质更好、吃得更放心,满足大家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又能通过规模化种植、节约成本,让农业能赚更多钱,把产业链做得更长。最终就是让农业“既要种得好、又要赚得多”,为乡村振兴打下扎实的产业底子。
总之,未来5年,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怎么样,你发现新机遇了没?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拍摄:沈杰辉 徐乐佳(实习)
剪辑:徐乐佳(实习)
设计:李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