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3.1亿,占总人口的2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今年,“养老服务师”成为新职业,但行业面临的“青年人才荒”仍不容忽视。今天,我们先从一位95后养老服务师的故事说起,看他如何坚守,成为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记忆里的“不褪色身影”。

镜头里这位耐心细致的小伙,就是97年出生的养老服务师李庆港。和传统养老护理员不同,他不仅要照护情绪多变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还要给老人做记忆力、自理能力评估,制定专属照护方案,并给同事做培训,是同事们公认的“全能型养老护理专家”。可谁能想到,七年前刚入职时,他差点放弃这份工作。

李庆港工作的记忆照护专区,住的全部是认知症患者,其中不少是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记忆的“橡皮擦”,让他们慢慢忘记了过去,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性格大变。

北京泰康之家燕园养老服务师 李庆港:之前因为跟长辈就是更亲切地、更方便于交流,不要用身高俯视他,我们蹲下来跟长辈说话,长辈突然就一个巴掌就过来了,打到脸上了。刚参加这个工作才21岁,在这被打之后心里边特别委屈,当时刚入职两三周的时候就坚持不下去了。
虽然委屈,但学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李庆港,没舍得丢下所学专业。他开始熬夜找认知症照护资料、看实操视频,跟着前辈学习,慢慢摸透了老人的“情绪密码”。七年过去,被“记忆橡皮擦”抹去过往的老人,反而记住了他。

北京泰康之家燕园养老服务师 李庆港:认知症照护没有止境。现在我能够做到的是让他们从激越变为平静,然后从平静变成能够爱笑。我希望通过我们专业的服务,然后去对抗疾病的橡皮擦,让它去发展得缓慢,减少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冷漠和痛苦,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获得快乐。

如今,李庆港不仅把照护经验教给同事,还参与编写了认知症老人照护教材。可他的故事,更藏着行业的无奈――他所在的班级45名毕业生,目前留在养老行业的不足5人。青年人才“入行易、留下难”,成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普遍问题。

北京泰康之家燕园护理区经理 董明明:我们现在光园区内有认知症的长辈到达了600多位,大概有1500多位还在等床。30位老人配备一个主管,对于庆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其实是蛮大的,我们缺口大概在百位左右。
江苏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让年轻人“留得下 有奔头”
95后李庆港坚守七年,却难掩行业“青年人才荒”的状况。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的人才需求为1000多万,但目前仅有30多万人。如何破解“年轻人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难题?多地都在积极探索。江苏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用“制度创新”,让年轻人“留得下、有奔头”。

在南京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老人们在欢乐的手工课上欢度佳节。这个活动的设计者是00后小伙李矗暇┲幸揭┐笱а戏裼牍芾碜ㄒ档氖着究票弦瞪=衲6月正式入职养老机构的李凑谠擞⒐芗业雀谖豢孤指冢汛笱аУ睦夏昙膊≡し烙牍芾怼⒖蹈粗瘟频戎叮加迷诹死先松砩希怪鞫崂矸窳鞒蹋谜栈じ娣丁K嫠呒钦撸涫翟缭诔醺咧惺逼冢涂脊刈⒀闲幸怠

李矗养老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我的性格也很适合去养老行业里面。因为我平时比较有耐心,也认为为我们长者服务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除了看中养老行业的前景,职称晋升通道清晰也是吸引李吹脑蛑弧W魑夏耆丝诒壤热骄礁叱3.5个百分点的省份,江苏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人达2175万,每4人中就有1位老人。

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 叶翔宇:我们全省目前有6万多养老护理人员,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专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为填补青年专业养老人才的缺口,江苏省民政厅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本科起点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2023年,江苏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正式评定养老护理师、主管护理师、副主任养老护理师。两年来,共评定626人。

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 叶翔宇:我们还建立了养老护理职称的补贴制度,同时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认定和职称评定的人员,能够一定程度上浮岗位津贴。在目前在确定初级、中级和副高级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我们在深化正高级职称的探索认定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打造一个完整的职称体系,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意愿参与到我们养老服务领域工作当中。
制度红利已经显现。202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该专业毕业生100%就业,近一半选择养老行业。李吹拇汤鲜θ毯欤侨∈着匣だ硎Γ木踩媚昵崛丝吹搅酥耙导壑怠

银城康养运营管理部助理总监 全继红:发现有了这个制度之后,我们在无论是社会地位也好,还是整体上是有一个很明显的提升,让更多的年轻人更明确了未来自己职业的发展方向。
浙江:政策激励+待遇提升+智慧赋能
在多地的探索中,浙江给出的解法是“政策激励、待遇提升、智慧赋能”多管齐下。一起来看。

在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一场运动会正在火热进行。桌上保龄、陆上冰球、足球、篮球,老少组队,其乐融融。设计这场活动的徐兴春,从事养老护理已经十年了,获得了高级养老护理员证书,今年还被评为福利院的首批“高级照护专员”。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护理员 徐兴春:高级护理员证书,每月有500元的补贴。高级照护专员,每个月有300元补贴。

下一步,徐兴春还在规划考“养老服务师”资格证书。之所以如此有干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浙江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激励,建立了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2024年,浙江省已累计发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挂钩的岗位津贴3600多万元。浙江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护理员,从2020年的16人增加到今年的25人。

可即便如此,一线护理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的问题仍然突出。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有1362名老人,一线护理员258名,虽然护理员总数不低,但是平均年龄高达50岁,且以初高中学历为主。去年福利院新招160多人,留存不足三成。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 但志婷:总体是比较好的。比如说像卫生清洁、吃饭助行、两便处理等,但是在服务规范性、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紧急事件处理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欠缺。

为了给养老护理员“减负”,在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数字孪生养老院已经落地。不仅有机器人送药、让全院所有老人就诊更便捷,个性化点餐满足老人口味,睡眠监测设备还能实时感知老人生命体征,一旦偏离正常,系统立刻报警,护理员不用再“24小时盯着”。

在杭州西湖区遐龄交互智慧颐养院,抓取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拾取桌面上的物品,减少老人跌倒的风险。机器人还可以扶老人起床,给护理人员减负。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周培培 赵鹏 杨滢 浙江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