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医疗卫生领域场景落地

央广国内 2025-11-10 19:22:46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卫生场景培育和应用。2024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84类应用方向,涵盖医学影像分析、智能药物研发等核心领域;2025年10月,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人工智能在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科研教学、行业治理、健康产业等8个方向24项重点应用作出相关工作部署。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对推动大数据、物联网、脑机接口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医疗机器人等智能设备集成应用,创新健康咨询、问诊指引、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用药审核等医疗卫生领域场景培育和应用作出工作部署。这些政策密集出台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卫生场景培育和应用提供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也为人工智能赋能卫生健康行业发展明确目标和实施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卫生场景培育和应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面向患者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可提供精准预约分诊导诊、智能预问诊、云陪诊、智能随访等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开展病情监测预警、床旁智能护理等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面向医生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数据(如影像、病理、基因和电子病历数据等)进行快速、精确地分析,提升医疗服务机构的诊疗效率。面向医院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智能医疗质量、医疗费用及单病种成本管理等医疗高质量数据精准分析,开展医疗装备和耗材的智能调配、手术室和药房智能管理,加强医院医疗质量、 医疗服务、物流、后勤和安全等智能管理。面向研发场景,通过强化学习与多模型技术融合,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加速推进药物科研成果转化。传统药物研发遵循“双十定律”(10年时间,10亿美元投入),而人工智能模型可将化合物设计时间缩短70%,成功率提升10倍左右。

康复机器人、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机器人进医院、进家庭渐成趋势,各类智能体对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质量作用愈发凸显。面向生产制造场景,以健康咨询、问诊指引、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用药审核为需求导向,创新智能医疗器械设备,这就需要医疗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生产企业联合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开展智能医疗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研发攻关,推动医学影像、诊断检验、治疗、监护与生命等领域医疗装备智能升级,进一步增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能力。面向健康消费场景,人工智能不是取代医生,而是运用人工模型延伸医生智能诊疗和患者健康管理的能力,即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载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个体或者群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全过程健康进行全面智能监测、评估,并提供AI体检报告、AI健康精准画像等精准咨询与指导方案,推动健康管理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转变,形成以人工智能支撑预防、诊疗、康复、健康管理全链条集成服务。

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人工智能+医疗卫生”等方面战略部署,按照“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技术创新突破,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双向赋能”的发展思路,以优化服务、降本增效、培育动能为目标,以医疗卫生的数据、算力、模型为技术架构,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的路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赵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