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中国新闻奖日前揭晓,刊发于2024年8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报告文学《阿门其日格的树》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报送,获得一等奖,作者为方立新、刘伟、王京雪、朱文哲、张典标。
在此,我们特邀作者之一王京雪撰文,与各位同仁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和采写体会。
由新华每日电讯策划推出的《阿门其日格的树》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有同行问我们:这篇作品是如何诞生的?策划采写中有哪些心得?借此机会,我们复盘了这篇文章由“种子”到“树木”的生长过程,与诸位同行交流,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树种:选题从何而来?
好作品往往始于一颗好“种子”。
2020年秋,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方立新赴内蒙古调研三北地区防沙治沙情况。回京后,他很兴奋地说起在当地发现了一个好选题――“阿门其日格的树”。当时,调研团队行至杭锦旗原阿门其日格乡,在一家路边小饭馆就餐时,他们聊到当地位于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握手”地带,放眼却能看到许多绿树,饭馆老板听到了,主动搭话,说这里过去可并非如此,现在这样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起,阿门其日格有四任特别好的党委书记,带领百姓种树治沙,一任接着一任干,硬是用几十年彻底改变了这个地方,老百姓永远怀念他们。
方总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几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能让当地百姓记在心里几十年,至今仍用朴素的语言传颂他们的名声,这太动人了!这背后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生态文明奇迹的故事,一个能鲜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北精神”重要论述的故事,极具深入挖掘的价值。
每日电讯编辑部迅速将其列为重点选题。在策划单上,我们写道,这个选题具有三重独特价值:一是首次从乡镇这一基层单元讲述基层干部群众的治沙故事,揭示基层组织建设如何让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战斗力;二是阿门其日格几任书记默默无闻的名声与不朽的功业,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本色;三是基层干部接力治沙故事,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
同时,我们认为,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常规新闻线索,还是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选题。它拥有史诗般的时间跨度,可以赋予叙事厚重的历史纵深,又内嵌了宏大主题与个体命运的经典张力,还能够形成一个“树・人・精神”交织于一体的文学性意象,为创作提供丰富空间。
后续采写过程验证了我们的判断,也再次证明,基层永远是新闻富矿所在,是好故事好报道的活水源头。

王京雪(中)、张典标(右)在阿门其日格地区采访。
树苗:历时四年深挖
种子找到了,但能否顺利萌芽、长成树苗,取决于记者“扎根”的深度。
“阿门其日格的树”是一个历时四年采写、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选题。2020年发现选题线索后,方总当即让随行的内蒙古分社记者留下,寻访知情人,理清故事骨架,完成了第一版报道。读过后,他提出,文章应聚焦于塑造四位基层党员干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突破新闻通讯式的惯常表达,追求更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电讯编辑部决定派记者再赴内蒙古深入采访,在此基础上重写一版。因为疫情,之后几年我们没能成行,但相关工作没有中断。报道团队中,内蒙古分社的记者多次到访当地了解线索,在京电讯记者则持续研读素材、讨论选题。我的工作笔记中,2022年、2023年都有对这一选题的记录和思考。

朱文哲(左)、王京雪(中)、张典标(右)在杭锦旗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
2024年上半年,带着更明确的目标,我们终于动身前往内蒙古。为全面、真实、细致地挖掘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循着几位主人公的足迹,采访了30余位当事人,倾听他们的回忆与心声,形成了近28万字的采访录音。
我们找到了最初提供选题线索的饭馆老板,找到了阿门其日格培养的首个林业干部,找到了参与阿门其日格“出路大讨论”的老民兵连长,找到了跟随书记们种树治沙的村民,找到了几位主人公的子女……
我们亲手触摸了阿门其日格第一批试种在“硬圪梁”上的老榆树死去的躯干;在采访对象指引下,驱车寻找阿门其日格早期规划的旱柳林带遗存;爬上已经废弃、但曾带给百姓们欢笑,“坝里养鱼,坝下种果”的那个大坝;去看曾经沙化严重、植被只剩“一苗柠条龙王保”的那个小小的龙王庙……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信息连亲历者也已记忆模糊,我们到当地档案馆调阅历史档案、查阅地方志,向有关部门交流了解相关政策与数据,走访故事中涉及的各个机构,比对多方信源,尽最大努力,确保采访内容的真实可靠。
长达四年的“扎根”,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一手素材,捕捉到大量感人细节,也不断深化了对主题的认知,触摸到故事最坚实的内核。

王京雪跟随采访对象重访文中主人公种树治沙旧地。
树木:以文气塑筋骨
当树根扎得够深,下一步就要让树木向上生长,呈现优美形态。
报告文学作品强调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报告是“骨”,文学是“肉”,思想性是“枝干”,文学性是“枝叶”。有了海量、扎实的采访素材,如何将之转化为丰肌秀骨、有枝有叶的作品?
我们的一个经验、也是很多前辈和同行都运用过的一个方法,就是先确定如“文眼”般的核心意象,让这个意象像一根金线,引领全文。
以这篇作品来说,标题中的“阿门其日格的树”就是这个意象。这里的“树”,既指防风固沙的植物和生态治理的成果,又象征着种树之人和他们的精神品格。选择树作为核心意象,正是因其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和文学美感。
围绕这个意象,报道开头从当地并不起眼的树切入,引出声名不显的种树人。文中多次出现倒而不死的老榆树、带来欢笑的花果树、龙王庙前仅剩一苗的柠条等具体的树,串联人物事迹的典型场景,暗合治沙人品格,富有情感色彩。
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侧重以形象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追求新闻纪实与文学审美的统一。这篇文章以多人物多视角叙事,立体呈现当地60余年的治沙史,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四位基层党员干部形象。行文中,历史与当下交错,以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的回忆打破线性叙事,融入鲜活的民间语言,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文中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场景切换与细节叠加营造出较强的画面感,有读者评价,读完本文像看了场电影。
主创团队在写作中数易其稿,反复打磨文本,因为这是作品的立身之本。特别对于副刊类作品,对语言的锤炼、文气的经营是没有止境的。而所有文学性技法的铺垫,都服务于思想的升华。当文中设想的四位书记在今日的绿色阿门其日格“笑着挥挥手,慢慢转身,步入林海,化作其中的一棵棵树”,无需明言“伟大”,相信读者心中自有水到渠成的判断。
回过头看,我们深切体会到,《阿门其日格的树》能“种成”,源于对新闻规律的忠诚、对文学价值的追求,源于走出去、沉下来的“笨功夫”,回归内容本源,在流量时代用心种好一棵“树”。
感谢阿门其日格乡亲们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当地给予的支持,感谢文章背后众多编辑和视频摄影记者的付出,感谢来自读者的好评与评委老师的专业认可,让我们坚信,对内容的坚守、对“四力”的践行,永远是我们行业最珍贵的底色。
愿我们都能在广阔的基层沃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好种子”,用心血与时间浇灌,让它长成一棵棵站立于时代、无愧于人心的常青之树。
(作者王京雪,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主任编辑,2009年入社以来,长期从事以人物报道、文化报道为主的深度报道采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