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出行常遇“拦路虎” 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有哪些盲区?

央广国内 2025-11-12 10:24:37

法治日报记者 陈磊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王宇翔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我们要的不是特殊照顾,而是能像普通人一样自主出行。”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杜鹏如是说。

近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但残障人士的实际出行体验中,仍存在诸多被忽视的盲区。无障碍坡道被封堵占用、盲道错位存安全隐患、火车站无障碍设施缺位――这些残障人士出行中遇到的“小事”,实则是关乎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的“大事”。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多位残障人士,倾听他们生活中那些“迈不过去的坎”。

出行常遇“拦路虎”

11月3日早上,记者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汇爱大厦见到了坐着轮椅的杜鹏。

简单寒暄过后,他熟练地操控着轮椅在前面带路,直行、转弯、乘坐无障碍电梯,领着记者来到一间办公室接受采访。

他既是无障碍环境的使用者,也是积极的推动者。提起自己的出行经历,他语速飞快打开了“话匣子”。

20多年前,杜鹏上大学期间突发脊髓瘤,手术后不幸高位截瘫,从此与轮椅为伴。他当时家住一栋老式居民楼的三楼,没有电梯,上下楼很不方便,一度“只能通过房间的窗户去感受四季的变化”。

2012年,杜鹏开始参加工作,负责无障碍出行项目,以让更多的“轮椅小伙伴儿”能够走出家门。

在他眼里,十几年来,北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出行仍会遇到各种难题。

作为轮椅使用者,一个让杜鹏比较头疼的情况是操控轮椅逛商场。

他家附近今年新开了一家购物中心,在规划建设时设计了无障碍坡道。但让他无奈的是,购物中心的管理方为了防止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进入,人为用栅栏和石墩将坡道拦住,他的轮椅也无法进入。

无奈之下,杜鹏只好拨打北京12345热线投诉。经过与购物中心沟通,对方在石墩之间留出一个小口,他操控轮椅能勉强通过。但在他看来,这个留出的小口并不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0.9米至1米宽,如果其他人乘坐宽一点的轮椅则难以通行。

他还发现,类似情况在他家附近同样存在,另外3家购物中心同样在规划建设时有无障碍设施,管理方人为设置了栏杆将无障碍设施堵住。

杨青风是一名视障人士,也是专注于帮助视障者掌握独立出行技能的公益项目金盲杖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视障人士出行的首要问题就是过马路。

“我们顺着盲道下坡时,经常遇到“拦路虎”,就是挡车的石墩。一个不小心,腿撞上石墩,石头对骨头,那一下真的非常疼。”他说。

过马路的坡道,有些设置也不合理。

有一次,杨青风持盲杖顺着盲道下坡,走着走着感觉不对,他竟然没有走上斑马线,而是走上了机动车道,“你说这多危险”。原来,盲道下坡路段没有衔接上斑马线,而这种情况他遇到过多次。

他说,过马路还有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视障人士,你怎么判断红灯还是绿灯?”

“理想的情况下,路口应该安装声音提示装置,有“嘟嘟”声,如果是快响,就表示是绿灯,如果是慢响,就是红灯。但是,很多路口并没有安装。还有很多路口把两个交叉方向的提示音混在一起,我们在同一路口的同一位置,听着既有快响又有慢响,根本不知道是走还是停。”他说。

相关服务存在盲区

安徽人阳阳(化名)因下肢瘫痪,平日里依靠轮椅出行。她平时出门主要乘坐公交车,而且是固定的公交线路,因为只有这趟公交车配有渡板。如果乘坐其他线路的公交车,往往需要依靠旁人合力把她抬上车,既麻烦又危险。

据她回忆,她经常乘坐的这趟公交车,大部分司机会下车搭上渡板帮助她上车,但也出现过几次司机拒载的情况,理由是电动轮椅不安全,她再三坚持才得以上车。有一次,一名司机坚决拒载,她等了半个多小时下一辆公交车才开过来。她投诉后虽然得到了司机的道歉,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阳阳向记者提到,渡板的正确用法是在站台与公交车之间形成平缓坡道,方便残障人士自行上下车。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公交站台缺乏无障碍通道,轮椅无法上去,她只能在马路上候车,导致渡板直接搭在地面上,坡面陡峭,上下车都需要他人协助。

她曾多次通过市民热线反映过站台无障碍设施缺失的问题,但得到的解决方案只是“让司机协助”。

杨青风则日常习惯乘坐地铁出行。北京地铁站内设有专人提供无障碍服务,这为不少视障人士独立出行提供了便利。

但他遇到的新问题是,他每天早上上班时乘坐地铁,如果要申请人工服务,不仅要花费时间等待工作人员到来,而且工作人员还会要求他乘坐直梯,不能乘坐扶梯。

“他们担心我在扶梯上踩错摔倒。”他说。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早上人多,这一趟直梯上不去,他就要再等两三趟,十几分钟就过去了。后来,他索性自己跟着人流走,从固定的列车车门下来后,凭记忆大概知道扶梯的位置,但是有时候也找不准,“如果能有提示音指引,不需要人工服务我自己就能走”。

杨青风认为,选择乘坐扶梯还是直梯,“应该让视障人士自己决定”。

前段时间,杜鹏出差去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小城办事,要先从北京乘坐高铁到达通辽站,再从通辽站乘坐绿皮火车前往目的地,那是一个“特别小特别小”的车站。

列车到达车站后,车站工作人员把他从火车上抬下来。因为这个小站是低站台――因客流量少,车站极少遇到残障人士出行,所以并未修建无障碍设施。

障碍把他们往回推

今年4月,阳阳要去外地探亲。买票时,她查询几趟车都没有无障碍卧铺席位余票。(记者注,残疾证与身份证联网,购票系统会自动为肢体残障人士分配无障碍席位。)

她拨打客服电话,客服建议她到车站窗口找售票员。她前往车站售票窗口,售票员告诉她确实没有无障碍卧铺席位余票,因此,她只能购买普通卧铺票。

乘车前,阳阳办理了重点旅客预约服务。乘车当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赶到车站,工作人员接到她之后,辅助她优先安检、验证和检票,通过绿色通道进站并一直送到站台上的无障碍电梯口,但没有告知她普通轮椅难以直接推进车厢。

列车进站后,停靠的站台没有无障碍设施,她要通过“走”台阶才能上车,而且窄小的车门无法容纳她的轮椅进入。着急的列车员看着她说:“你能不能站起来走进去?”这个询问让她感到非常窘迫。

无奈之下,送行的家人把她抱起来送进车厢,再把轮椅折叠后放在了火车车厢连接处,车厢里狭窄的过道无法让轮椅自由通行。

今年夏天,杨青风乘坐飞机从江西回北京。持盲杖(可伸缩盲杖,收起时非常短)登机后,他将盲杖收起放进前排座椅后面的袋子里,以备不时之用。不一会儿,空乘人员走过来,礼貌地表示要替他暂时保管盲杖。

“她的意思是暂时收走我的盲杖,下飞机时再还给我。但盲杖相当于我的眼睛,收走了,我怎么办?没有盲杖,我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杨青风回忆说。

因此,他询问空乘人员收走的原因,对方称这是公司规定。他说“我不能给你,因为我要用”,对方称如有需要可以找乘务员寻求帮助。

为避免影响飞机起飞,杨青风将盲杖交给空乘人员。在随后的3小时飞行途中,他既没有去卫生间,也没有寻求空乘人员帮助。飞机到达目的地后,空乘人员主动把他的盲杖送还。

并非所有的航班都如此规定。他上个月乘坐飞机前往外地,在机舱里主动询问空乘人员能否将盲杖放在身边,对方回答“没问题”。

杨青风说:“很多残障人士不愿意出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看似细小却实实在在的障碍,把他们“推”了回去。”

杜鹏希望,其他人能够正常行走的地方,他们也可以在不必麻烦他人的情况下自主到达,整段路途能够真正实现“无障碍”通行。

政策链接

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对无障碍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工具配置、出行服务、信息交流及相关保障措施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些年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制定《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规定》《国内水路运输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对无障碍出行、设置专座、助老服务等提出要求。

2018年,交通运输部会同住建部等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2021年,交通运输部制定《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作出构建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等工作安排;2024年,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铁路局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