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果君)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意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统一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科技素养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贯通的过程,《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意见》提出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实践探究为主要方式,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在课程建设上,要求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我们经常在基层调研的时候会问孩子一个问题,说你们最喜欢什么课?他们一般以前都会回答说体育课,将来我们希望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
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教研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抓手。《意见》突出教研引领作用,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避免片面性、功利性评价。建立健全覆盖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资源与环境是支撑科技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保障。《意见》提出,一方面加强“硬环境”打造,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提升“软空间”效能,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提升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推进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意见》着力解决“有人教”的问题,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教师为基础充分挖潜扩面,同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激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着力解决“教得好”的问题,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建强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家校社协同是提升科技教育成效的重要支撑。《意见》提出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有效联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场馆基地、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
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国际科技教育共同体,构建多边合作网络。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建科技教育课程资源,促进师生交流,协同开展创新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